先秦兩漢文學與藝術·雅樂與俗樂在周漢時代的演變·弦樂器
琴,《風俗通義》:“《世本》神農作琴,《尚書》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于身……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嘩人而流慢,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感人善心?!薄稑犯柁o·琴曲歌辭》:“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無故不去其身?!笨梢哉f琴是最為人所喜愛的樂器。《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雅琴趙氏七篇,雅琴師氏八篇,雅琴龍氏九十九篇”。梁元帝《纂要》:“其曲有暢、有操、有引、有弄?!薄肚僬摗罚骸昂蜆范?,命之曰暢,言達則兼濟天下而美暢其道也。憂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進德修業,申達之名也。弄者,情性和暢,寬態之名也。”據《琴論》所述,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①。除此之外,漢代琴曲有桓譚《新論·琴道》所載《堯暢》《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七首琴曲,從題名可知這些琴曲都是以古代圣賢為題材的。著名琴曲還有“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等。
瑟有雅瑟、頌瑟等稱謂,《爾雅·釋樂》:“大瑟謂之灑?!薄墩f文》:“瑟,庖犧所作弦樂也。”《風俗通義》引《黃帝書》:“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毙抨栭L臺關出土春秋時代的瑟與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瑟為二十五弦。瑟在漢代比較流行,馬王堆三號墓遣冊記有“鄭竽瑟”、“楚竽瑟”、“河間瑟”等不同地區名稱的瑟?!稑犯娂は嗪透柁o》中有《瑟調曲》5卷,其器有笙、笛、節、琴、瑟、箏、琵琶7種,歌弦6部。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記錄瑟調曲共有《善哉行》《隴西行》等38首。
箏,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薄队[》引《風俗通》:“按京房制五音,唯加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今雅樂箏十二弦,他樂皆十三弦?!惫~又名秦箏,據說為蒙恬所造(《風俗通義·聲音》),其獨奏名曲有《陌上?!?sup>②,《古詩十九首》中有“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說明箏曲之感人至深。
琵琶(枇杷),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即以彈奏方法而得名。舊傳為悲烏孫公主遠嫁昆彌所制,但杜摯以為秦苦長城之役而作,因此成為秦琵琶①。秦琵琶是《相和歌》與《清商樂》的主要伴奏樂器。晉竹林七賢中阮咸善彈琵琶,南京西善橋東晉墓出土竹林七賢壁畫所畫阮咸手持者即琵琶,現在稱為“中阮”或“阮咸”②。
箜篌,古籍中寫作“空侯”“坎侯”,有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禪書》記武帝時“于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杜佑《通典·樂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這是屬于琴瑟類的臥箜篌。林謙三認為“從初寫空侯、坎侯而改寫為箜篌看來,可以猜想原先與筑、箏一樣以竹為胴(槽)的樂器”,可能出于南方③。豎箜篌在漢代從西域傳入,《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薄锻ǖ洹罚骸柏Q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兵P首箜篌唐代從印度、緬甸傳入。箜篌音色哀怨動人,故劉熙《釋名》及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認為箜篌為“空國之侯”所造,屬于鄭衛之類的靡靡之音④。后來臥箜篌傳入高句麗稱為“玄琴”或“玄鶴琴”,漢樂府中有《箜篌引》“公無渡河曲”,系朝鮮津卒霍里子高之妻麗玉所作。《孔雀東南飛》中記劉蘭芝“十五彈箜篌”,亦可證明箜篌在民間的普及,在兩晉南朝成為清商樂的代表樂器。
注釋
① “五曲”即《鹿鳴》《伐檀》《騶虞》《鵲巢》《白駒》;“九引”為《烈女引》《伯妃引》《貞女引》《思歸引》《霹靂引》《走馬引》《箜篌引》《琴引》;“十二操”為《將歸操》《猗蘭操》《龜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飛操》《別鶴操》《殘形操》《水仙操》《襄陵操》。參見《樂府詩集·琴曲歌辭》。② 據崔豹 《古今注》卷中記載: “《陌上桑》 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人妻,王人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飲酒欲奪之,羅敷乃彈箏作 《陌上桑》之歌以自明焉?!雹?晉傅玄《琵琶賦·序》:“聞之故老云: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之象也。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杜摯以為贏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鞉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據。以意斷之,烏孫近焉?!钡艙此f亦有來源,秦代曾根據“鼗”的形式創造出一種直柄、圓形音箱,豎抱演奏的彈撥樂器,名“弦鼗”,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稱為琵琶?!杜f唐書·音樂志》又稱之為秦琵琶。② 參見林巳奈夫 [日]《漢代的文物》,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一年(1976)出版。③ 參見林謙三[日]《東洋樂器考》第203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版。④ 《釋名·釋樂器》認為其“師延所作,靡靡之樂也。后出于桑間濮上之地,蓋空國之侯所存也。師涓為晉平公鼓焉。鄭衛分其地而有之,遂號鄭衛之音,謂之淫樂也”。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建安文學研究文獻·建安七子及其他詩人研究文獻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唐代文論·律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