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的工具書·隋唐五代著作檢索
查找隋唐五代作家曾經有過哪些著述,可利用自《隋書·經籍志》以來的各種公私書目,主要包括兩《唐書》的經籍藝文志,《崇文總目》、尤袤《遂初堂書目》、鄭樵《通志·藝文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諸書。此外宋人書目輯本有清徐松輯《四庫闕書目》、葉德輝輯考《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二書有1957年商務印書館 《宋史藝文志補附編》本)、近人趙士煒輯《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書目》《宋國史藝文志》(三書有《古逸書錄叢輯》本)等。
隋人著述,至今還沒有一部集中著錄的專門書目。《隋書·經籍志》著錄隋以前著作,涉及隋人的反而較少。清人張鵬一著《隋書經籍志補》2卷(有中華書局《二十五史補編》本),專輯《隋志》未載之書,又章宗源著有《隋書經籍志考證》(僅存史部13卷,有《二十五史補編》本),亦曾補錄《隋志》未著錄之書,其中均包括隋人著作。此外,姚振宗著《隋書經籍志考證》52卷,側重于對《隋志》所錄書在隋代以前原貌、流傳、引用及作者仕歷進行考訂。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人興膳宏、興合康三著《隋書經籍志詳注》則據宋以下公私書目對《隋志》所錄書在宋以后的著錄、流傳、文本面貌等逐一進行考述,與姚書相輔相成。清顧櫰三撰《補五代史藝文志》,則據《崇文總目》及《宋史·藝文志》等輯錄五代人所自為書10810卷,但僅列書名、卷數及作者,過于簡略,不便伏案。
《新唐書藝文志補》 張固也著,1996年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舊唐書·經籍志》是刪節開元中毋煚《古今書錄》編成,未收開元中期以后著作,不能反映唐代著作的全貌。《新唐書·藝文志》利用當時所存唐五代典籍,補錄了兩萬多種《舊志》未載的唐人著述,但遺佚尚多。僅就今存近十種宋、元公私書目而言,《新志》未錄之唐人著述幾近兩千種,敦煌遺書、海外漢籍、石刻碑志等新史料中還不斷有新的發現。《新唐書藝文志補》較為充分地利用了傳世典籍及新出文獻,基本上按照《新志》的分類,補入其未收之唐人著述1638種。這是第一次對《新志》所作的全面補充,雖仍有缺失,但合《新志》觀之,唐人著述已基本全備。此外,陳尚君從事唐人著述考訂工作,著有《〈新唐書·藝文志〉未著錄唐人別集輯存》《石刻所見唐人著述輯考》(二文見《陳尚君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唐人編選詩歌總集敘錄》(《中國詩學》第二輯),所錄均有逾出張書之外者。
查找現存唐人著作的工具書主要有如下數種。
《中國叢書綜錄》 上海圖書館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發行。一些叢書保存了數量巨大的典籍,包括隋唐五代人著作,但叢書種類紛繁,收書龐雜,難于尋檢利用,《綜錄》即為解決這個難題而編。全書共分三冊,收錄叢書2797種。第一冊為《總目分類目錄》,包括《匯編》和《類編》兩部分。《匯編》分雜纂、輯佚、郡邑、氏族、獨纂5類,每類按時代順序排列叢書名稱及其子目。《類編》則按傳統經、史、子、集四類編排,后附《全國主要圖書館收藏情況表》《叢書書名索引》,如欲知某一叢書收有何書、藏于何所,當查此冊。第二冊是《子目分類目錄》,將2797種叢書中子目(即書名)按四部分類法編排,并注明其時代、作者、卷數,收入何種叢書中。如欲了解叢書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著作,可徑查此冊。第三冊為《子目索引》包括《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兩部分,與第二冊配合使用。書名、著者均按四角號碼法編排,《書名索引》子目下列出該書在第二冊中頁碼,《著者索引》子目下列該人所著書在第二冊中頁碼,檢得后,即可于第二冊中求之。如欲知某書在何種叢書中,或欲知某人有何著作在何種叢書中,均可查此冊。因叢書太多,情況復雜,《綜錄》未能完全反映出來,著錄排印也有一些錯誤。陽海清編有《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一書,1984年由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可供參考。
《中國叢書廣錄》 陽海清編,199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廣錄》除了收錄目前尚存的叢書外,也收錄今僅存叢書子目的叢書,還包括近幾十年之整理本以及國外和港、澳、臺出版的叢書,全書共收錄叢書3279種,含子目50 780種。《廣錄》踵《綜錄》而作,但又極力避免與《綜錄》重復。凡《綜錄》已收者,《廣錄》不再收錄(書名、著者、卷數、版本不同者除外)。全書共二冊,分為叢書分類簡目、叢書分類詳目、叢書書名索引、叢書編撰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以上為上冊)、子目分類索引、子目書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以上為下冊)七個部分,通過“簡目”及其他五個索引,均可直接查閱“詳目”,找到所需的資料線索。合《綜錄》與《廣錄》二書,可以較完整地反映我國古籍叢書的全貌,故收入叢書中之隋唐五代人著作,均可據此二書查找。
《唐詩書錄》 陳伯海、朱易安編著,齊魯書社1988年出版。此書收錄1985年以前形成至今尚存的唐五代詩歌別集、總集、詩文合集、評論及資料書,一一標明書名、卷數、朝代、編撰者及版本。存佚難明者列入附錄。所收以國內出版庋藏者為主,稀見善本及有前人批校、評點者,則標明館藏情況。流傳國外的善本及港臺地區出版物亦有收錄。同一作者之著作,凡書名、卷數互異者,即分別立目,每一目下再標明不同版本。所收書目分為總集、合集、別集、評論與資料四編,以年代先后為序分類排列。各書目后附備考一欄,摘錄歷代重要典籍特別是解題書目中有關資料。全書后附所收書的四角號碼索引。此書錄書近兩千種,是查找現存唐人著述的重要工具書。
《唐集敘錄》 萬曼著,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此書著錄今存唐五代詩文別集108家(附3家),113種,按時代先后介紹各集的著者、書名、卷數、成書年代和編輯、刊刻、收藏情況。本書充分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征引廣博,于編次體例、版本源流、內容演變等考述尤多。作者在各地親自查閱了多種善本,故所記述大多可靠,是一部資料豐富、考證翔實的現存唐人別集版本書目。
《全唐詩重篇索引》 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1985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按作者姓名四角號碼順序排列,以人系詩,收錄《全唐詩》中重出詩六千余首,涉及作家七百余人。每首重出詩下,分別列出該詩在同文書局本《全唐詩》之函、冊、卷、頁以及中華書局標點本之冊、頁。此書是查核《全唐詩》中重出互見詩的重要檢索工具。但因系據詩題及詩篇首字索引編制,故仍有少量遺漏。此外,所編號碼也有欠準確之處。后編者續編《全唐詩逐句首字索引》,于重出詩續有發現,其成果雖未公開出版,但已為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一書所吸收。
《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 吳汝煜主編,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據中華書局標點重排本《全唐詩》(含《全唐詩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詩》、中華書局出版之《全唐詩外編》、《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輯 《補全唐詩拾遺》、《文學遺產》1983年第2期《唐代逸詩輯存》,收錄其中涉及唐五代人物唱和、贈別、懷念、訪問、宴集、諧謔等交往活動的詩歌,以詩作者及涉及人物姓名立目,按四角號碼順序排列。作者姓名之下有兩項內容:A類列作者與他人交往或述及他人之詩,B類列他人與作者交往或述及作者之詩。A、B兩項均首列篇名,次列詩篇在有關書籍中之頁碼;凡詩中包含之人名系經考證而得者,則列出考證著作之編號,作為依據。此書共收錄唐五代人物五千九百多個,為充分利用唐五代詩歌中的人物史料及有關人物的研究資料提供了線索。
其他唐代文獻,如查找石刻及敦煌遺書中唐人著作,亦有較多工具書,茲略舉一二。
《石刻題跋索引》 楊殿珣編,商務印書館1941年初版,1959年增訂版,1990年重印。收錄歷代石刻題跋書籍137種,將其中石刻(以元代為下限)分墓碑、墓志等7類,按時代先后次序編排,下列有關題跋出處。書末附石刻之四角號碼索引。因諸書著錄石刻標目繁簡不一,索引多用簡稱,檢索有所不便。但如知石刻類別及時代,亦可直接在書中查找。這是目前查找歷代石刻文獻著錄、考訂情況的重要工具書。
《四十年出土墓志目錄》 榮麗華編集,王世民校訂,中華書局1993年出版。共收錄1949至1989年出土墓志1464方(統編1467號,其中重出3方),上起東漢,下迄清代,其中隋唐五代墓志465方。每件志石都按蓋稱、首題、卒葬年月、志石尺寸、志文字數、撰書人、出土情況、資料來源等項著錄。末附《主要資料來源一覽表》及《志主與撰書人綜合索引》,甚便讀者。這是查找解放后出土墓志及有關資料的重要工具書。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 敦煌漢文遺書總目,1962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印,1983年中華書局補訂重印,包括總目、索引、附錄三部分。總目包括:1.據陳垣《敦煌劫余錄》編的《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簡目》;2. 劉銘恕據中國科學院購得倫敦博物院藏敦煌文獻的縮微膠卷編《斯坦因劫經錄》;3.王重民據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原卷編成的《伯希和劫經錄》。此書成書較早,由于歷史的原因,存在較多問題。讀者可利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敦煌研究院編,中華書局2000)等書以補其不足。
《敦煌古籍敘錄》 王重民編著,1958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79年中華書局新1版。本書為敦煌遺書中經、史、子、集四部書的提要目錄,包括作者1934年在巴黎、倫敦閱讀敦煌文獻所撰題記(一部分曾收入《巴黎敦煌殘卷敘錄》第1、2輯),并匯集學術界有關題記和論文中的有關材料,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排列,并著錄原收藏號、影印本、排印本。其中集部收《王梵志詩》等33種38題。后1986年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黃永武《敦煌古籍敘錄新編》,在王書的基礎上配以所著錄各書原件的影印件,俾可對照,并據原件改正了王書中的一些錯誤,又補入了王書出版后中、日學者研究論著目錄,附于有關古籍條目之后,更為完備。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詞曲·隋唐五代文學同音樂的共生關系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文學傳統·雅俗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