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與宗教·叢林詩歌
明代叢林詩歌與佛教自身的發展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即與佛教之消長同步。因而,叢林詩歌先是在明初有一興盛的跡象,永樂后急遽落坡,至嘉、萬之年,尤其是萬歷年后又重新繁興,一直至明末清初勢頭不減。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1629—1709)《靜志居詩話》等撰述均列專章容之,可見其也是明代詩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憨山德清(1546—1623)《夢游詩集自序》,對明叢林詩歌的整體線索有一概述:“明初有楚石、見心、季潭諸大老,后則無聞焉。嘉、隆之際,予為童子時,知有錢塘玉芝一人,而詩無傳。江南則予與雪浪創起,雪浪刻意酷嗜,遍歷三吳諸名家,切磋討論無停晷,故聲動一時。”(《憨山大師夢游集》卷四七)所述大致屬實。
楚石即楚琦(1296—1370),明初著名高僧,他最有名的詩是《西齋凈土詩》數百首,與經義有關。其他還有《北游》集等,朱彝尊評其“風土物候,畢寫無遺,志在新奇,初無定則”(《靜志居詩話》卷二三)。
季潭即宗泐(生卒年不詳),著有《全室外集》多卷,雖然入于佛門,但篤好儒術,有所謂“時宋學士景濂好佛,帝目為宋和尚;泐公好儒,帝呼以泐秀才”的說法(《靜志居詩話》卷二三),因此其詩歌并不淪于空寂,也含有推敘功德、褒贊節義等經世論內容。時人徐一夔為之序,稱為:“如霜晨老鶴,聲聞九皋。清廟朱弦,曲終三嘆。”(《四庫全書總目》《<全室外集>提要》)
見心(生卒年不詳)也稱來復和尚,早有詩名,他的特點也與楚石、季潭等相似,一是與當時政體保持密切的關系,二是與當時著名文學家有廣泛的交往。有詩文集《蒲庵》《澹游》二種。就詩風來看,朱彝尊將之與季潭做了一個比較,以為“蓋全室風骨戍削,而蒲庵未免癡肥也”(《靜志居詩話》卷二三)。
明初其他有名的叢林詩人還有智及(1311—1378)、守仁(生卒年不詳)、如蘭(生卒年不詳)、德祥(生卒年不詳)等。其中守仁、如蘭都出于楊維楨(1296—1370)之門,詩學淵源很深厚,史稱有奇才俊氣。
明嘉靖年后,尤其在萬歷間,伴隨著整個佛教中興,沉積多年的叢林詩歌也再度開始活躍起來,僧人寫詩成為一時風尚,而士大夫也愿意與這一類型的僧人交游,當時鐘惺對此有一概括,曰:“金陵吳越間,衲子多稱詩者,今遂以為風。大要謂僧不詩,則其為僧不清;士大夫不與詩僧游,則其為士大夫不雅。”(《隱秀軒集》卷一七《善權和尚詩序》)其中詩僧最著名者即有雪浪洪恩(1545—1608)與憨山德清等。
雪浪洪恩交于當時文人如董其昌、陳繼儒(1558—1629)、馮夢禎、屠隆、管志道等,錢謙益也曾師事之。據文獻所載,雪浪“所出聲詩,無不膾炙人口,尺牘只字,得為珍秘”(《憨山大師夢游集》卷三○《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游于吳越之間,竟達“士女如狂,受戒禮拜者,摩肩接踵,城郭為之罷市”(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七)的地步①。
受到雪浪的影響,其門下也多能詩者,如癯鶴寬悅、雪山法杲、一雨通潤、巢松慧浸、汰如明河,至再傳弟子蒼雪讀徹等,均為當時著名詩僧。尤以雪山最為突出,有詩集8卷,受到王稚登(1535—1612)的高度評價,錢謙益則稱為“法門義虎,橫絕眾流”,“亦當為近代詩僧領袖”(《列朝詩集小傳》“雪山法師杲公”條)。由這些人的帶動,僧門對詩的熱衷越趨普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社會風氣、包括詩風的變化,并構成了晚明詩壇景象的一部分,直至延續到明末清初②。
注釋
① 對于雪浪洪恩的詳細研究,參見廖肇亨《雪浪洪恩初探》,載臺灣《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② 明末清初的叢林詩歌創作與詩論思想情況,可參見廖肇亨《明末清初叢林詩論初探》,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集刊》第20期(2002)。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元代文學的文獻·元代詞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