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審美文化·文學與風俗
如果說藝術屬于審美文化的最高層次,工藝屬于中間層次,那么,民風民俗則屬于審美文化的底座了。民俗與生活關系最為密切,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時代之文化風氣在此有它充分的顯露。今日所謂大眾文化,民風民俗足以當之。眾所周知,明代中后期的風俗以趨新為尚,它依托于發達的消費型經濟,日益求奇、求變,成為封建時代最具近代色彩的文化形態。入清以后,經濟很快得到調整、恢復,繁榮的程度不下于明,但審美風尚卻為之一變,轉而崇古,古雅美成為一種全民風氣。其中搜集古董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搜集古董并非清人所獨創,前朝各代皆有,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種審美習好。然而到了清代,它竟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許多人“若饑餓之于飲食”,甚至有“篤好為性命者”。各地的城市皆有文物市場,生意異常紅火,以京師琉璃廠規模最大,是古董、書帖、書畫薈萃之地,“古董、書畫就地陳列,四方人士之精鑒賞者,輒問津于廠焉”(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除了都市文物市場,還有很多生意人不辭勞苦,跑到偏遠地區去發掘地下埋藏,回內地兜售,北至黑龍江,西至烏魯木齊,“牟利者,置窩棚于其地,掘而貨之”(《清稗類鈔·鑒賞類》)。古董文物包括古硯、古彝器、古錢、古字畫、古印、古瓷器、古玉器、古樂器、古碑石等等。許多人收集此類物品,不僅僅為了保藏,還將其擴展成一種文化性的聚會活動。一旦某人得到了一件古器,就要邀請朋友、同道一起來觀賞,考定年代和作者,搜證、研討一番,然后品味深奧的美學價值,互相交流欣賞心得,最后必要撰文、賦詩,將此盛會轉化為文學創作活動。學者阮元喜歡收集古彝器,家藏頗多,為了傳授鑒賞知識,一日在家宴請門生故友,“所用器具皆三代鼎彝尊罍之屬,食品一秉《周禮》,委學生監督焉”。參與者事后語人云:“阮公明經博古,一宴會而能令諸生悉某器為某形、某名,受益者多且速矣。”(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此可稱為一場別開生面的古禮儀文化觀摩會。
清人詩詞集中詠嘆古文物的作品比比皆是,這也是前代少見的。如清初詞人陳維崧為宣窯的一件青花脂粉箱所賦的《滿庭芳》詞云:
龍德殿邊,月華門內,萬枝鳳蠟瑩煌。六宮半夜,齊起試新妝。詔賜口脂面藥,花枝裊,笑謝君王。燒瓷翠,調鉛貯粉,描畫兩鴛鴦。當初溫室樹,宮中事秘,世上難詳。但銅溝漲膩,流出宮墻。今日天家故物,門攤賣,冷市閑坊。摩挲怯,內人紅袖,慟哭話昭陽。
很顯然,作者在借器物抒發懷古之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追悼明王朝的沉痛感受。李澤厚指出,清代文藝有一股感傷主義的潮流(參見《美的歷程》第十章第三節),這一類作品就屬于典型的感傷型文學,它與搜集文物的風氣又是緊密相連的(陳維崧本人就收集有大量明朝的紫砂茶壺)。
與搜集占董相關的是清人的藏書熱。有清一代最尚讀書,就閱覽典籍的數量來說,沒有一個朝代能與清人相比,這便造就了清代濃厚的文化氣氛。為了讀書,就須購書,圖書市場因此火爆。由購書,清人又發展為藏書,不管是否有暇盡閱,先買下再說,它成了一種特殊的癖好。清代人收藏圖書,尤重宋、元刻本,這也屬于嗜古之癖。藏書家“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饑渴之于飲食,求之必獲而后已”,一旦重金購得,必“綈錦為衣,旃檀作室,扃鑰以為常”,“視為枕中之鴻寶焉”(《清稗類鈔·鑒賞類》)。清代的藏書家是歷朝最多的,千冊以上的藏書乃是一種普遍現象,稱不上家,真正稱得上藏書家的必達數萬冊之巨,且建有書庫。如鄞縣范氏的天一閣、常熟錢謙益的絳云樓、常熟毛子晉的汲古閣、新城王士禛的池北書庫、秀水朱彝尊的曝書亭、金陵曹寅的楝亭、北平孫退谷的萬卷樓、杭州吳焯的瓶花齋、余姚盧文弨的抱經樓、蘇州惠棟的百歲堂、大興翁方綱的寶蘇齋、海寧吳騫的拜經樓、桐鄉鮑廷博的知不足齋等等。這些人既是聞名海內的藏書家,也是著名的學者或作家。
其實清代人藏書,不光限于學者,普通市民,乃至不讀書之人,也愛好藏書,這已經成了一種時尚、一種值得向人炫耀的資本。據記載,當時富商大賈以重金購買古書、古字畫,制柜珍藏,結果發現乃屬贗品的比比皆是。某富翁曾購得一部“宋版”書,書商指點云,封面為宋代五彩蜀錦,襯紙為宣州舊玉版,富翁大喜。翌日持以示人,客人發現書名為“元秘史”,便問之曰:“豈宋時已預刻之耶?”富翁此時方知上當。又比如京師琉璃廠書肆有一部《圖書集成》,標價萬金,送禮者多將其列于禮單之首,作為賄賂權貴的重物,此書屢售而屢現于書攤,依然標價萬金,可見權貴們原已轉手換錢矣。不管真讀書也好,趨趕時髦也好,總之,以書為貴乃是當時的社會風尚,而且確實也存在著一種以典雅為美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和商品經濟相結合時,就變為古今雜糅、雅俗混同的社會景觀了。
綜合而言,審美文化作為一個大的歷史、文化范疇,其內部各層次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協調、彼此相通的。清代文化的底蘊正是通過它們的整體溝通,得以凸顯出來。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先秦散文與地域文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與海外漢籍·日人漢文著作中的唐五代文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