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中唐·白居易
白居易少年時代雖然聰慧好學(xué),但是并不知名。二十歲左右,到長安,謁見當(dāng)時已經(jīng)大有文名的詩人顧況。顧況開始沒有把他放在眼里,看見他的名字,就開玩笑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后來讀他獻(xiàn)上的詩,當(dāng)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時候,感嘆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進(jìn)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遷下邳(今陜西渭南)。他的一生,無論從思想、創(chuàng)作、仕途等方面,都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早年的白居易,意氣風(fēng)發(fā),“志在兼濟(jì),行在獨善”(《與元九書》)。他在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等任上,撰《策論》七十五篇,并積極上書言事。他尚未深諳仕途的艱險,不知道什么叫韜光養(yǎng)晦,甚至在朝堂直截了當(dāng)?shù)貙实壅f:“陛下錯。”搞得憲宗皇帝很不滿。他與元稹是好朋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共同發(fā)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寫了五十首新樂府詩和十首《秦中吟》,深刻揭露了中唐社會的種種黑暗現(xiàn)實,指斥統(tǒng)治者的種種暴行,使那些達(dá)官顯貴對他恨之入骨,后來終于借故把他貶到江州做司馬去了。
這次貶謫對白居易的影響很大。他在《酬贈李煉師見招》詩中心有余悸地說“曾犯龍鱗容不死”,于是“欲騎鶴背覓長生”去了。
白居易后期對朝廷很失望了,他大概也看到中唐時期的種種矛盾已經(jīng)積重難返,不是幾首詩歌能夠挽救頹勢的了。于是,“行在獨善”的思想占了主導(dǎo)地位。他不再寫那些火藥味十足的詩,也不參與日益劇烈的牛李黨爭,甚至連世事都不大過問,過起了“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與元九書》)的所謂“中隱”生活。他在蘇州、杭州當(dāng)過刺史,因為不對別人構(gòu)成威脅了,反而官越做越大,俸祿越來越高,一直做到太子太傅,甚至差一點拜相。他在詩中沾沾自喜地說:“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官。”(《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太傅分司》)一方面,他修建園林,廣蓄歌兒舞女,日日飲酒彈琴,聽歌觀舞。一方面,與僧人道士交往,“病來道士教調(diào)氣,老去山僧勸坐禪”(《負(fù)春》),“靜念道經(jīng)深閉目,閑迎禪客山低頭”(《偶吟》),就是他這種生活的寫照。他稱自己這一時期的詩歌為“閑適詩”。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歌分為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前三類以內(nèi)容分,后一類以形式分,極不科學(xué)。他最重要的詩歌,是諷喻詩和雜律詩。
白居易的諷喻詩,主要是指他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他在《與元九書》《新樂府序》《寄唐生》等詩文中明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的詩文創(chuàng)作理論,強(qiáng)調(diào)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喻作用。他的諷喻詩,大膽指斥時弊,比如《賣炭翁》就明言“苦宮市也”。什么是宮市,就是宦官內(nèi)待們打著皇帝的招牌,在市場上以近乎于掠奪的低價購物。此外,《杜陵叟》《繚綾》《紅線毯》《買花》《新豐折臂翁》《輕肥》《重賦》《上陽人》等,都是斗爭性很強(qiáng)的名篇。
其實,白居易的傷感詩名氣更大,因為他把《長恨歌》和《琵琶行》都?xì)w入這一類中。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大概以《長恨歌》為最早,此后,衍生出許多以此為題材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琵琶行》以詩人的親身經(jīng)歷,描述了一個凄婉哀怨的故事,尤其是其中對音樂的描寫,達(dá)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當(dāng)時流傳就極廣。白居易死后,唐宣宗寫了一首《吊白居易》詩,其中就說:“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清趙翼《甌北詩話》說:“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
白居易的閑適詩,也有許多清新可愛之作,比如《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還有《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不事雕琢,但意味雋永,耐人咀嚼,對后世影響極大。
上一篇:唐詩概說·唐詩的流派·田園山水詩派
下一篇:唐詩概說·唐詩的流派·白話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