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中唐·杜牧
如果把你讀過的,喜歡的,甚至能背誦的唐詩,尤其是七絕統計一下,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杜牧的。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人稱“杜樊川”。他的出身是很高貴的,他的祖父,是中唐名相,也是著名史學家、《通典》的作者杜佑。韋、杜二姓,在當時是大姓,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但是,到杜牧的時代,家道已經中落了。
年輕的時候,杜牧還是很有理想抱負的,他的愿望是“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郡齋獨酌》)。他敢論列大事,喜言兵,有宰相之才。他二十三歲寫了著名的《阿房宮賦》。二十六歲進士及第,仕途卻不甚得意。在江西、淮南、安徽等處做了十多年的幕僚。回長安后不久,又要求外放,歷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有人說,他的要求外放,是因為京官清要,但俸祿不高;外官待遇要好得多。杜牧因家口之累,所以選擇了掙錢多一些的地方官吏。恐怕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仕途的險惡。中唐后期到晚唐的政治局勢,已經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左右得了的了。于是,杜牧選擇了看似放浪的縱情詩酒的生活。
于是,人們會立刻想起他那首著名的《遣懷》:
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人淮南節度使牛僧儒幕,居揚州,不過兩年。大概也是他人生最苦悶的時期,加上揚州是唐代最繁華的商業都會,不必諱言,“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的生活曾讓他流連,他也曾經倚紅偎翠,俊賞風流,但這并不是真實的杜牧。
杜牧的詩歌,在中唐后期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他又與杜甫并稱,杜甫稱“老杜”,他稱“小杜”。這并非因為他們同姓,而是因為他的詩歌繼承了杜甫憂國傷時、指斥時弊的精神。比如他的《過田家宅》:
安邑南門外,誰家板筑高。
奉城園里地,墻缺見蓬蒿。
他的詩,常常借詠古以諷今,如《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他的詠物抒懷,酬應贈答等詩也多有精彩之作。尤其是七絕,成就更高。明楊慎論唐人絕句,以為“擅場則王江寧(王昌齡),驂乘則李彰明(李白),偏美則劉中山(劉禹錫),遺響則杜樊川”。他的七絕,流傳極廣,至今仍播在人口,我們隨便可以舉出許多: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
這樣的詩,在他的詩集中俯拾即是。清李調元說“杜牧之詩,輕倩秀艷,在唐賢中另是一種筆意。故學詩者不讀小杜,詩必不韻”(《李調元詩話》),不是夸張之詞。
上一篇:唐代著名詩人·初唐·杜審言
下一篇:唐代著名詩人·盛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