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三十一卷。清王士禛撰。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乾隆時,詔命改稱士禎。新城(今山東桓臺)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兩年后赴揚州推官任。后升禮部主事,歷充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官至刑部尚書。詩為一代宗匠,領袖清初詩壇數十年,與朱彝尊并稱為“朱王”?!端膸焯嵋贩Q“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點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終生勤謹好學,著作豐富,有《帶經堂集》九十二卷,又刪定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張宗柟輯其論詩語為《帶經堂詩話》,合卷首凡三十一卷。
《詩話》首列《綜論》、《懸解》二門,輯源流、體制,以及佇興、入神等詩歌理論方面的語錄;次《總集》、《眾妙》二門,輯具體作家、作品、詩集方面的評論;再次《考證》、《記載》二門,輯句法音訓用字名物及武人、閨閣、棲隱、禪林等方面詩話;末以《叢譚》、《外紀》二門結束,凡八門六十四類。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稱是書“門類太多,或嫌瑣雜;重文并錄,又近贅疣,是其病也”。但能廣泛取材,網羅極全,是這本書編纂者的貢獻。
王士禛論詩主“神韻”:“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指出”(卷三)。《詩話》在中國詩歌批評史、中國美學史上的價值,即由“神韻”標出?!稇医忾T》、《總集門》、《眾妙門》最集中輯錄了王氏的“神韻”說種種主張。其基本內涵有四:一、接著司空圖詩“味”說,嚴羽“妙悟”說講詩,極力推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與“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為不易之論,將這一派詩論推闡至更充分的理論層次。二、強調詩歌創作的“佇興”自得,真趣本色,興會觸發,云“有來斯應,每不能已;然須自來,不可力拘”,“每有制作,佇興而就”(卷二)。三、強調詩歌風格的“無跡可求”“興象傳神”,稱頌王維詩“興會神到,自然高妙”,孟浩然詩“興會超妙,不似后人章句”(卷三)。四、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神韻”說的提出,既挽轉明代前后“七子”詩風“貌大中虛”、喪失生氣的積弊,又補救了“公安”、“竟陵”詩風“空疏”、“纖碎”的缺陷,因而開出了一種新境界。然而,由于王氏出仕之初,清朝統治已趨鞏固;中年以后,又進入康熙盛世,個人經歷的舒適,社會的相對承平,使王氏的“神韻”說成為“流連山水,點染風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時代審美需要的產物。
有乾隆年間初刻本,今人戴鴻森(夏閎)以同治十二年(1873)廣州藏修堂重刊本作底本,參校乾隆原刻本,經刪刊重復,校正訛誤,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分上下冊出版。
上一篇:原詩
下一篇:五代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