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漢代詩歌研究在國外
漢代立國后,楚地民歌依然久唱不衰,甚至帝王、宮妃也時作楚聲短歌。國外漢學家對這些宮廷作品給予較多關注,劉徹、劉邦、劉弗陵等帝王的作品,不僅有英譯,而且多半載之于名集。漢代王室才女,也偶見以詩而遠播者,如歌姬唐山夫人、藩王女細君(烏孫公主)、宮妃班婕妤。其他文人的諸體詩作,如梁鴻《五噫歌》(楚聲變體)、張衡《同聲歌》(五言)和《四愁詩》(七言)、秦徐贈答詩、蔡琰的《悲憤詩》(均為五言)等等,也有外譯佳例。漢代民歌的外譯,見于多種廣為流傳的譯本,晚近還出現譯介漢代民歌的專集。它們包括:日本澤口剛雄的《樂府》、小尾郊一的《文選》、伊藤正文的《漢魏六朝詩集》,蘇聯瓦赫克的《中國古代樂府選集》,法國馬古禮(G.Margouliès)的《中國文學精選》,澳大利亞傅樂山(J.D.Frodsham)和程曦的《中國詩選》(實為兩漢魏晉南北朝詩選),英國安妮·比勒爾(Anne Birrel)的《中國漢代民間歌謠》等。比勒爾的譯作最晚出,傅漢思為該書撰寫前言,強調民間歌謠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譯者本人的導言重在說明民歌的文獻價值、采詩制度、郭茂倩輯本、樂府詩文體和音樂特點等內容。《古詩十九首》譯本較多,且有研究著作問世。 法國學者桀溺(J.—P.Diény)是“古詩”研究家,其專著《中國古詩之源》論及“民歌的采集”、“音樂理論與消遣”、“漢代抒情詩創作高潮出現的條件”和“樂府機關”。他對“古詩”的起源問題,在此做了細致而深入的闡釋。美國傅漢思(H.H.Frankel)則是樂府詩研究專家,他首先將套語理論用于《孔雀東南飛》的詩語研究,撰有專文探討樂府詩的形式與藝術特點,此外還有一些關于中西民歌的平行比較研究。在《樂府詩》一文中,他認為,樂府詩包括兩種明顯不同的類型——祀歌與民謠,民謠是介于抒情詩和敘事詩之間的詩歌。它既有刪冗去繁、保存精粹的傾向,又有精雕細刻、話頭延宕的特色。日本歷來重視漢樂府研究,尤重《古詩十九首》和《陌上桑》,鈴木修次、吉川幸次郎、戶倉英美、增田清秀、網祐次等是主要學者。如鈴木的《漢魏詩之研究》推斷“古詩”的產生年代,吉川的《推移的悲哀》則指出“古詩”的情感內容主要是“人由于意識到生于時間之中而產生的悲哀之情”。此外,東西方學者還有一些關于蔡琰詩真偽問題的討論。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永嘉四靈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