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小說流派。愛情是古今中外文學永恒的主題,但戀愛的男女卻有所不同。在古代中國人心中,“才子佳人”是最佳配合,直到現代還有“郎才女貌”的說法,如同西方的“英雄美人”或“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可以說是“才子佳人”故事的最早版本。這是中國古代的“文人政治”的產物。中國人崇拜的“英雄”,不是浪漫的騎士,而是浪漫的才子。唐代實行“以文取士”的科舉制度,更提高了“才子”的地位。“踏花歸來馬蹄香,一朝看盡長安花”,是古代中國人最歆羨的成功。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這里的“英雄”就是“才子”。唐代詩人元稹寫過一篇傳奇《鶯鶯傳》,后來被王實甫改編為雜劇《西廂記》,曾經令無數中國人如癡如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一出,又令《西廂記》減色。現代批評家發明了“反封建”說,其實,這不過是因為滿足了中國人的“才子佳人”情結。明末清初,在“歷史演義”和“神魔小說”的高潮之后,便自然迎來了“才子佳人小說”的繁榮時代,《平山冷燕》、《才子風月傳》(一名《好逑傳》)、《玉嬌梨》等作品相繼問世。“才子佳人”故事本來可以寫得非常美麗甚至纏綿動人,但因作者皆是“三家村秀才”,結果成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俗濫之作:郎才女貌,一見傾心,私訂終身,其間有一小人挑撥搗亂,幾經曲折,最后“才子”金榜題名,皇帝賜婚,有情人終成眷屬。小說中的“才子”都是暫時不遇,而“佳人”慧眼識英雄,“才子”與“佳人”都以詩來表達傾慕之情。關鍵問題是,小說的語言非常蹩腳,即使是作者洋洋得意的定情詩,也是酸氣俗氣十足,難以讓人產生美感。有趣的是,這些蹩腳庸俗的小說居然被歐洲人翻譯了過去,一經翻譯,就“化腐朽為神奇”,歐洲人讀來,簡直如中國人讀《天方夜譚》。德國大詩人歌德,這位以《少年維特之煩惱》聞名天下的奇才,讀了這些小說的德譯本,竟然對遙遠的東方古國心馳神往。據《歌德談話錄》記載,歌德動情地說:“故事里穿插著無數的典故,援用起來很象格言,例如說一個姑娘腳步輕盈,站在一朵花上,花也沒有損傷;又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年輕人三十歲就榮幸地和皇帝談話;又說有一對鐘情的男女在長期相識中很貞潔自持,有一次他倆不得不在同一房間里過夜,就談了一夜話,誰也不惹誰。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據研究家考證,歌德提到的是《好逑傳》。凡是讀過這部小說的現代中國讀者,恐怕誰也產生不了歌德那樣的美好聯想。
上一篇:什么是《義》
下一篇:什么是《公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