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的最高道德。指臣民對帝王的敬愛、崇拜、信仰、服從、獻身等等。在漢代以后,逐漸演變為下對上的絕對關系,也是古代中國人宗教精神的一種表現。在先秦時代,“忠”并非特指君臣關系,而泛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孔子教學生四個方面的內容:文、行、忠、信。這里的“忠”,就是對別人“盡心盡力”的態度。孔門弟子曾參每日三省其身,第一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這里的“忠”就是“盡己之心”。孔子也說到君臣關系:“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是說的臣子為君主辦事要“盡心盡力”,絕非后來“一仆不事二主”的意思。孔孟的時代,絕沒有后來大一統專制時代的“忠君”觀念,孔子周游列國,孟子遍游諸侯,那時流行的觀念是:“合則留,不合則去。”被后代史家塑造為忠臣的王子比干和楚國詩人屈原,都因為他們和君主是同姓,與故國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所以“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儒家盛稱“湯武革命”,而商湯和周武都是以臣子的身份起來造反的,孟子甚至說:“賊仁者叫作賊,賊義者叫作殘,殘賊之人叫作獨夫。我聽說誅殺獨夫,未聽說弒君!”根本不承認獨夫民賊是什么君主。最早把“忠”解釋為對君主絕對服從的是韓非,這位以鼓吹帝王之術著名的法家說:“人臣不要稱贊堯舜禪讓的賢德,不要贊譽湯武弒君的功績,盡力守法,專心事主,這才是忠臣。”等到天下一統,正如莊子所感嘆:“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儒家的“忠”也就慢慢發生了變化,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君為臣綱”,而至高無上的君權則來自神授,所謂“受命于天”。中國的上帝是人間帝王的在天之父,對于臣民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于是作為“天子”的帝王也就成了臣民宗教情結眷戀的對象。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帝王絕非凡人,他是天子,是萬民的君父,臣民只有無限崇拜,無限信仰,無限忠誠,這種誠惶誠恐的心情,現代中國人如不設身處地,是很難想象的。而且,帝王又是國家的象征,寄托著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在某種意義上,帝王是古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正如日本人的天皇。這也是現代中國人難于想象的。不過,不同時代,甚至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對“忠”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忠”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但“忠”卻是中國人的贊美詞,傳統倫理范疇多要冠以“忠”字,如忠孝、忠誠、忠義、忠信、忠愛、忠厚等,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什么是《戲曲》
下一篇:什么是《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