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使事用典。詞出民間,清空如話,本不重書卷,說得情出,寫得景明,便是佳作。后文人染指于詞,漸增學問,用事便成作詞技法之一。北宋李清照論詞已重“故實”,南宋張炎《詞源》特設“用事”一目。詞中用事,須妥帖恰當,以增加詞的內涵。如辛棄疾《水龍吟》下片開頭連用張翰、劉備、桓溫三個典故,表達自己故鄉(xiāng)難歸、壯志難酬、歲月不居的深沉感慨。用事須為內容服務,張炎《詞源》認為“詞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用事而“不為事所使”。體認著題,即要服從于表達內容的需要;融化不澀,即要求詞雖用事而仍能渾然一體,自然流貫。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詞中用事,貴無事障。晦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也。姜白石詞用事之妙,其要訣所在,可于其《詩說》見之。曰:僻事實用,熟事虛用,學有馀而約以用之,善用事者也,乍敘事而間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上一篇:詞的雅俗之辨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什么是意內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