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又名《韋江州集》。十卷。唐韋應(yīng)物撰。韋應(yīng)物(737—791?),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十五歲時,為玄宗侍衛(wèi)“三衛(wèi)郎”,狂放不羈,安史之亂后,折節(jié)讀書,漸知文事,舉進士。自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年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興令、尚書比部員外郎。建中以后,先后出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終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韋蘇州集》收錄詩歌五百多首,分為古賦、雜擬、燕集、寄贈、送別、酬答、懷思、登眺、雜興、歌行十類。集前有宋王欽臣作的序。韋應(yīng)物早年侍衛(wèi)玄宗,生活豪橫放浪,中年后,目睹時弊,思想有較大的變化。其早期詩作,有鮮明的喜怒哀樂,如“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對長期遭受戰(zhàn)爭災(zāi)難和沉重徭役的百姓寄于深切的同情,《采玉行》、《夏冰歌》、《長安道》、《貴游行》等都如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被殘酷剝削的痛苦和不平。他的《雜體五首之三》以豪門貴族的奢侈無度與織女的貧困相對照,揭露了不同階級的尖銳對立,他把那些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斥為“襖鳥”,諷刺身當肅清奸邪重任而失職的官吏“何異城上鴟”(《雜體五首之二》)。出于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詩人“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萌生“歲晏當歸里”(《答崔都水》)的念頭。表現(xiàn)出詩人剛直不阿,不事權(quán)貴的品格。韋應(yīng)物詩中也有一些慷慨悲憤之作,如在《睢陽感懷》中,斥責賀蘭進明不肯解救睢陽之圍,歌頌張巡堅守孤城的忠烈,《廣德中洛陽作》中對“王師涉河洛,玉石俱不完”的官軍表示莫大的憤慨,在《寄暢當》詩中,更有“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鬢毛斑”的豪語壯志。《經(jīng)函谷關(guān)》、《登高望洛城作》、《同德寺閣集眺》、《登重玄寺閣》等,也都是感慨時事之作。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稱贊他的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
韋應(yīng)物詩中最為人傳誦的是山水田園詩,后人每以“陶韋”或“王孟韋柳”并稱,把他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他的山水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思念親人之情,借江上暮雨鐘聲、獨鳥歸飛的獨特景色表現(xiàn)出來,絕無雷同之感。《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詩內(nèi)容遠離現(xiàn)實,趣味也過于孤寂,但詩中有人,語言凝煉自然,在韋詩中別具境界。其他如《賦得暮雨送李胄》、《寺居獨夜寄崔主簿》、《游開元精舍》、《東郊》等,都能做到寫景優(yōu)美細膩,傳達出人們不易說出的感受。《滁州西澗》歷來為人所稱道,不僅把春雨中蒼山野渡的景色寫得幽靜秀美,充滿活力,而且也傳達出行人待渡的悵惘心情。而《西塞山》則又顯露了韋詩雄豪的一面。韋應(yīng)物的田園詩和盛唐王維、孟浩然之作已頗不同,多反映農(nóng)民疾苦,其代表作《觀田家》,描繪春耕場面,頗有生活氣息,而“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流露出對窮苦百姓的關(guān)懷。
韋應(yīng)物山水田園詩中寫隱士閑適趣味的作品較多,寫景抒情過于孤寂、低沉消極,但在藝術(shù)上達到非常純熟的境界。白居易稱其“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與九元書》)。韋應(yīng)物向往陶淵明,他的五古主要是學陶,但在山水寫景方面,也接受了謝靈運、謝朓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陶淵明),未為得實”。這些分析、評價是比較恰當?shù)摹?/p>
有影印宋刊元配本。明代嘉靖間華云刻本,十卷,增輯附錄一卷,題《韋刺史詩集》,亦有影印本,一名《韋江州集》。清代項
上一篇:岑嘉州集
下一篇:孟東野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