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樗櫟之身
典源出處 《莊子·逍遙游》:“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chu)。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絮(xie) 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滿,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釋義用法 《莊子》里說,有一種樹名樗 (臭椿),雖然高大但主干擁腫不合尺寸,小枝彎曲也不夠材料,因此匠人不用。又有土神廟前的櫟樹,也非常高大,但匠石連看也不看,一直走過去。弟子請問,匠石說,這是散木,干什么用都不行,因此能一直長下去,有這么長的壽命。后用此典借指人沒什么才干,多用于自謙; 也指人無才干,反而得以保全自身,得享高壽。
用典形式
【莊樗】 宋·楊億:“虛名同鄭璞,散質類莊樗。”
【壽櫟】 宋·陸游:“斧斤遺壽櫟,云海寄冥鴻。”
【擁腫】 唐·高適:“不才羞擁腫,干祿謝侏儒。”
【散櫟】 元·戴良:“學通上古長桑術,道悟南華散櫟篇。”
【散樗】 唐·駱賓王:“有志慚雕朽,無庸類散樗。”
【樗材】 元·王逢:“樗材荷推獎,思報輯遺編。”
【樗櫟】 唐·歐陽詹:“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
【樗散】 唐·杜牧:“廣文遺韻留樗散,雞犬圖書共一船。”宋·蘇軾:“千章杞梓蔭云天,樗散誰收老鄭虔。”
【不才樗】 清·王夫之:“鯤鵬聊志怪,終是不才樗。”
【曲轅社】 宋·黃庭堅:“櫟依曲轅社,聊用神其拙。”
【曲轅樹】 北周·庾信:“雖欣曲轅樹,猶懼雕陵鵲。”
【樗櫟壽】 宋·陸游:“造物念途窮,畀以樗櫟壽。”
【樗櫟身】 宋·蘇軾:“常恐樗櫟身,坐纏冠蓋蔓。”
【得全社櫟】 宋·蘇軾:“君才不用如澗松,我老得全如社櫟。”
【社櫟幸散材】 宋·陸游:“池魚往者憂奇禍,社櫟終然幸散材。”
上一篇:詩詞典故《楚江萍實》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比干剖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