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博望乘槎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五一引《荊楚歲時記》 (南朝梁·宋懔撰) 曰:“張騫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朔曰:‘此石是天上織女支機石,何至于此?’”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二引《荊楚歲時記》:“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 (cha) 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州府,室內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騫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織女取搘機石與騫而還。后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搘機石為東方朔所識。”
釋義用法 漢武帝曾命張騫出使西域,直至大月氏、大夏等國,后封為博望侯。傳說他曾乘槎順河源上天,見到牛郎織女,織女與他支機石。回來后,為東方朔認出。后以此典借指出使遠行。”支機石“等可參見“八月浮槎”。
用典形式
【漢槎】 清·丘逢甲:“海神連弩邀秦輦,天女支機落漢槎。”
【漢使槎】 唐·元稹:“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明·蘇佑:“入駿周京馬,孤蓬漢使槎。”
【尋源使】 唐·杜甫:“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張騫槎】 清·鄭鉞:“若非周王八駿張騫槎,誰復遇之震且驚。”
【奉使槎】 明·李東陽:“金函一上迎鑾疏,玉節三隨奉使槎。”
【昆侖槎】 清·王士禛:“星宿海從天上落,昆侖槎自斗邊來。”
【乘槎使】 清·王士禛:“折檻心元苦,乘槎使未還。”
【博望槎】 清·張養重:“風吹博望槎,白浪滾江沙。”
【仙查逐源】 南朝梁·沈君攸:“仙查逐源終未極,蘇亭遺跡尚難遷。”
【使者乘槎】 明·程嘉燧:“漢家宮闕枕燕關,使者乘槎八月還。”
【查上張騫】 唐·杜甫:“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張騫。”
【乘槎博望】 明·陳子龍:“向日乘槎隨博望,何妨推轂向居胥。”
【博望仙槎】 清·王夫之:“博望仙槎容易度,何須烏鵲掠清空。”
【博望乘槎】 唐·唐彥謙:“煙橫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清·丘逢甲:“昔隨博望乘槎去,今就匡君看瀑來。”
【槎回博望】 清·嚴沆:“但看臥坦邊韶腹,有日槎回博望源。”
【槎浮博望】 清·許孫荃:“關到玉門中土盡,槎浮博望使星回。”
【仙槎來漢使】 清·黃遵憲:“銀海仙槎來漢使,玉關秋草戍秦兵。”
【漢帝乘槎使】 清·趙執信:“似聞漢帝乘槎使,翻托微波近洛神。”
【張騫犯斗槎】 金·元好問:“虛傳庾信凌云筆,無復張騫犯斗槎。”
【星橋通漢使】 北周·庾信:“星橋通漢使,機石逐仙槎。”
上一篇:詩詞典故《半面之識》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廚有懸魚》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