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芃芃黍苗,
陰雨膏之。
悠悠南行,
召伯勞之。
(苗、膏、勞,宵部。)
我任我輦,
我車我牛。
我行既集,
蓋云歸哉。
(牛、哉,之部。)
我徒我御,
我師我旅。
我行既集,
蓋云歸處。
(御、旅、處,魚部。)
肅肅謝功,
召伯營之。
烈烈征師,
召伯成之。
(營、成,耕部。)
原隰既平,
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
王心則寧。
(平、清、寧,耕部。)
〔譯文〕
蓬勃生長的黍苗,陰雨潤澤它。在遙遠的南行征途上,召伯慰勞著大家。
我們挑擔的,我們拉車的。我們駕車的,我們牽牛的。我們建筑謝城的任務已完成,大概就可以回家了。
我們步行的,我們趕車的。我們或為師,我們或為旅。我們建筑謝城的任務已完成,大家就可以回家了。
謝城的工事多堅固呀,那是因為召伯所經營。行軍的隊伍多威武呀,那是因為召伯所率領。
高低不平的土地已平整好了,泉水河流都已澄清了。召伯的大功終于告成了,宣王的心里是多么安寧。
〔評介〕
全詩五章,每章四句。關于詩之主旨,《毛詩序》云:“《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潤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職焉。”但詩中唯在贊美召伯之功,而未見“刺”意也。朱熹《詩集傳》云:“宣王封申伯于謝,命召穆公往營城邑,故將徒役南行,而行者作此?!陛^合詩意,后世多從。姚際恒《詩經通論》云:“宣王令召穆公營謝,功成,徒役作此?!庇衷疲骸按似c《崧高》同一事,分大、小雅者,此為士役美召伯之作,彼為朝臣美申伯之作;此為短章,彼為大篇也?!彼撋鯙楹啴?。從詩中徑稱“召伯”之名與所述之事觀之,此詩當作于宣王全盛時期。周宣王姬靜在位四十六年,號稱中興賢王。他曾封舅父申伯于謝邑,同時派遣召伯前去修建謝邑(今河南省信陽市)。召伯,即召穆公,姓姬名虎,封于召國伯爵,乃周初召公奭之后,周厲王、宣王、幽王時的大臣。頗受天子的寵信與百姓的擁戴?!墩倌稀じ侍摹吩娭性鴮懻俨蛟谳o助宣王征伐南方的淮夷時在甘棠樹下勸農、聽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百姓因此而不準砍伐甘棠樹。此詩寫的就是召伯帶領南行營建謝邑的徒役們在完成任務以后,在歸途所唱之歌,表達了歸家的喜悅情懷,并贊美了召伯的偉大功勞。
首章以雨露滋潤黍苗蓬勃生長起興,兼比召伯對南行徒役的體恤深情。在結構上既有統領全詩的作用,又為人們贊美召伯奠定了基礎。二、三兩章分別描寫參與修建之民工與士兵在完成任務后即將到家的喜悅心情。兩章連下十“我”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民工與士兵們各自承擔的勞動任務和緊張忙碌的氣氛。勞動干勁空前高漲。而這力量的源泉,便直接來自于“召伯勞之”。四、五兩章從正面頌美召伯。第四章,歌頌召伯在修建謝邑過程中經營有方、指揮有力的杰出才干。這主要是從“肅肅謝功”(謝邑工事堅固)和“烈烈征師”(行軍隊伍威武)兩方面來體現的。第五章,進一步歌頌召伯修建謝邑的豐功偉績。主要表現在“原隰既平”(高低土地均平整)和“泉流既清”(泉水河流已澄清)。對于召伯在修建謝邑過程中的杰出貢獻,宣王至為滿意?!巴跣膭t寧”,一句煞尾,是對召伯最好最高評價。言約意豐,力重千鈞。詩人的贊美之情便推向了高潮。
本詩在藝術表現方面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敘事完整,層次清楚。先述徒役之南行,次述修建之盛況,后述召伯之功勞。依次寫來,順序井然。二是主題鮮明,人物突出。本詩旨在贊美召伯修建謝邑之功,自始至終都圍繞修建之事展開描寫,不枝不蔓。僅“召伯”一詞在詩中就出現四次,突出了召伯這個主人公形象。三是善用疊字,形象準確。如以“芃芃”形“黍苗”之茂盛叢密;以“悠悠”寫徒役“南行”道路之遙遠;以“肅肅”贊謝邑之嚴正堅固;以“烈烈”狀“征師”之威武。這些疊字的運用,在表情達意方面都極為自然渾成而又恰到好處,體現了詩人駕馭語言功力之深厚。
上一篇:《黍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黍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