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皇武王, 偉哉周武王,
無競維烈。① 他的功績無量。
允文文王,② 誠哉有德周文王,
克開厥后。 能把子孫基業開創。
嗣武受之, 后嗣武王承受它,
勝殷遏劉,③ 滅亡殷商抑暴強,
耆定爾功。④ 成就事業功輝煌。
【注】①競:爭。維:語助詞。烈:功績。②允:誠。文:文德。③遏:禁止。劉:殺戮。④耆(shi):致。
這是歌詠武王克商的《大武》樂歌之一。《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按《呂氏春秋》載,《武》為周公所作。有人根據詩有“於皇武王”之句,以為“武王”乃是死后的謚號,詩當作于成王之際。但據王國維和郭沫若先生考證,周初尚無謚法,文、武、成、康皆生時稱號,后世始有謚法。因而此詩可定為武王在世時的作品。
殷商時期,王公貴族花天酒地,高屋廣廈。紂王終日欣賞淫穢不堪的“北里之舞”,沉醉于“酒池肉林”之中。而平民奴隸卻是饑呼寒號,土坑窖穴。此時,崛起于西方的周部族,經過幾代人的經營,逐漸壯大。當商王朝陷入“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困境之時,周武王姬發便率“八百諸侯”,進軍朝歌(今河南淇縣),擊潰商師,梟紂王之首,創建了周王朝。周武王伐紂成功,使深受紂王暴虐之苦的民眾歡騰雀躍。《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制的一首頌歌。
詩的開頭兩句“於皇武王,無競維烈”,是對武王的贊詞。句中用感嘆詞“於”和否定詞“無”,把武王舉世無雙的功績突現出來,表現了詩人對一代圣王的敬仰和贊美。詩的三、四句,沒有接著鋪寫武王的功烈,而是筆鋒一轉,把頌贊之情引向了文王:“允文文王,克開厥后。”傳說文王姬昌是位仁厚賢德之人。《史記·周本紀》說他“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文王這種兢兢業業的創業精神和禮賢下士的胸懷,不僅使天下賢能聞風而至,就是各地諸侯也莫不附從。甚至有“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的美談,可見文王之深得人心。他雖然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剪伐殷商的大愿,但畢竟為武王滅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詩人面對武王伐紂的偉大勝利,怎能不想到為勝利鋪平道路的先圣文王?詩之三、四句所表現的,正是對于文王的深切緬懷之情。第五句“嗣武受之”,又回筆接敘武王伐紂事,與詩之開篇緊相照應,形成回環。“勝殷遏劉,耆定爾功”二句,描述武王吊民伐罪、推翻殷商的巨大功業,僅用八個字概括。用詞高度簡括,而且顯得舉重若輕、莊嚴沉著。以此作結,表現出一種吞吐恢宏的氣象。
作為一首廟堂頌歌,《武》的風格主要表現為莊重。全詩以頌贊之語發端。句首感嘆詞的運用,使四言節奏趨于徐緩,帶有一唱三嘆之致。中間撫今追昔,從武王的創業,追懷文王的奠基之功,情思悠長。然后直接點出武王滅紂的歷史巨勛,表現了對這場“勝殷遏劉”正義戰爭的歡呼之情和深切自豪感。短短七句,既有堂皇的頌聲,兼有深長的思情。在頌詩之中,還是值得一讀的篇章。
上一篇:《樛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