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河廣①?誰說黃河廣又廣?
一葦杭之②。一根蘆葦就能航。
誰謂宋遠?誰說宋國遠又遠?
跂予望之③。踮起腳尖望得見。
誰謂河廣?誰說黃河廣又廣?
曾不容刀④。一條小船難容放。
誰謂宋遠?誰說宋國遠又遠?
曾不崇朝⑤。不用一朝到那邊。
[注釋]①河:黃河。②杭:通“航”。③跂:通“企”,踮起腳尖。予:我。④曾(zeng):乃;卻。刀:通“舠”,小船。⑤崇朝:終朝,一個早晨。
[賞析]這首詩,舊謂“宋襄公母歸于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詩序》)。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后,遭離棄歸衛,思子而不能往,以詩怨嘆。此說,乃后世文人主觀臆測,不過借以宣揚封建禮教,即所謂“止于禮義而不敢過”,保存了“先王之化”(朱熹《詩集傳》)。按衛國在戴公遷漕之前,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位于黃河北岸;宋都于睢陽,黃河南岸,兩地相距不遠。《衛風·河廣》所詠,應為旅居衛國之宋人,因受某種原因阻撓,欲歸不得,面對河水,反復唱嘆。
詩分二章,每章四句。首章第一句劈空而來,造成突兀不平之勢。請看:主人公躑躅河邊,內心焦急,長期積壓胸頭的憂思如同浪涌,奪口而出,向人世間發問以宣泄不平?!罢l謂河廣?”這一問,含蘊著人物內心的無限隱痛。次句轉以夸張之詞,正面作答,強調河面不廣,只用一根蘆葦,即可渡到對岸,從而加重了首句發問的分量。三四句,再以一問一答形式與前二句呼應,直接點出所思之處在隔河相望的宋國。這樣一來,人物的客子之身,抒情的特定之地,思歸不能的焦急之情,踮足眺望的神往之態,豁然貫通,鮮明生動。
由于主人公心情憤激,言之不已,故在第二章中,采用與首章同樣句式,再作詠唱。其中問句,用語與前者相同,反復呼告,加重思歸的激切之情;答句,則變換角度,以河面之窄,歸程之短,突出返宋之易,兩相映照,則“河廣”與“宋遠”之說,不攻自破。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可望而不可及,思歸而不能往,這正暗示事出有因,又難以明言,人物的怨憤之情,郁結之痛,也就躍然紙上了。
本詩結構精巧,所謂“飄忽而來,起最得勢,語亦奇秀可歌”(方玉潤《詩經原始》)。通篇以反語發問,正調作答。問得突兀,答得肯定。人謂河廣,我則謂一葦可渡;人謂宋遠,我則謂踮足可望,前后形成鮮明的反差,發人思索。在正面作答中,時空交錯,虛實相生?;蚍Q河面之窄,或云歷時之短,或顯不平心境,或呈焦急神態,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鮮明突出,抒情氣息極其濃烈。若將《衛風·河廣》與《周南·漢廣》作一比較,兩者皆言所思之處為江河阻隔,欲往不能。前者卻極言河面不廣,一葦可航;后者則強調漢水寬廣,不能泳渡。二詩所表達的愿望強弱的不同,尤為顯豁,而又各極其妙。
上一篇:《殷其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泂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