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養養!(魯養養作洋洋。)
(景、養,陽部。)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逝、害,祭部。)
[譯文]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遠方,任憑小舟飄浮不見蹤影。每一想到你們倆,心中悲傷無限愁。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遠方,任憑小舟漂蕩流逝不見了。每一想到你們倆,該不會遭害把命喪。
[評介]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詩序》:“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宣公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衛宣公既奪伋妻,生子壽。后宣公欲殺伋,壽自愿代伋死,遂俱被殺。又《詩集傳》:“舊說以為宣公納伋之妻,是為宣姜,生壽及朔,朔與宣姜訴伋于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于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國人傷之,而作是詩也。”
詩中“二子”何人?古今研究者說法不一。一說為衛宣公伋與壽二子;一說是父母懸念舟行的孩子;一說是兩個離衛國的人。
《二子乘舟》這篇詩,多數學者認為是刺衛宣公的詩。且《左傳·桓公十六年》記載:“初,衛宣公蒸夷姜,生急(伋)子,屬于公子。為之娶于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這就是說,這段史實與《詩序》、《詩集傳》說法相符。如果說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就是寫的這件事,那么就反映了當時人們同情被害者,憎恨衛宣公殘殺親子的獸行,揭露了奴隸主階級內部的勾心斗角,荒淫腐朽的現實。但不必強求,在那個社會中,這樣事情也有典型性。說它是兩個離開衛國的人,為了逃避腐朽黑暗的現實,乘坐孤舟漂泊遠離衛國,彼此滿含離別之恨,離別之愁,這些都是衛國腐敗的現實造成的,這樣理解這首詩也能解釋通。
全詩僅兩章,32個字,這在《詩經》中不多見。《二子乘舟》的第二章在內容、手法上與第一章基本一致,只是個別詞句作了更換,這是《詩經》常用的藝術手法。該詩詞句簡練而概括,內容豐富。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眉評:“情迫意切,無限事理包孕其中。指點情形,音流簡外。”
上一篇:《豐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伐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