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圖
現代·馬晉作
紙本設色
縱七九厘米
橫五三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徐悲鴻的奔馬令人意氣奮發,蓬勃向前。而在近現代畫史上另有數家畫馬也別有一功,比如趙叔孺的鞍馬和馬晉的駿馬。徐悲鴻的奔馬得益于其深厚的西式素描和速寫功底;趙叔孺的鞍馬則得力于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頫,在當時畫壇有“一馬黃金十笏”之譽,“宗風不讓趙吳興”之稱;而馬晉的駿馬則是得力于清代宮廷御用畫家郎世寧的“中西合璧”。
如果說徐悲鴻的奔馬圖給人以奮發的力量,那么馬晉的駿馬圖則讓人心中徒生親近自然的渴望。此幅圖參酌中西畫法,設色艷麗,精工細致,是典型的郎世寧畫風。圖中一匹駿馬在柳樹下靜憩。駿馬昂首垂尾,皮毛光澤,輕抬健蹄,神清溫和,頗為悠閑自得。駿馬的鬃毛皮色與柳樹的輕枝蔓葉,樹干的蒼勁粗壯,雜樹的疏秀輕逸,各得質感;綠色的柳葉與褐色的駿馬色彩上相協調,使得畫面透出一股靜謐之美,允為一幅難得的工整精心之作。此圖右邊落款“壬寅暮春湛如馬晉畫”,上鈐“馬晉”、“湛如”兩印,可知此圖作于1962年,時年畫家六十三歲。
畫家采用西洋畫法,十分注意馬的解剖、結構的造型準確,用明暗光陰來表現駿馬的體積感。皮毛、骨骼、肌肉也都顯逼真的質感。
郎世寧一派的繪畫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有著較為獨特的地位。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本是外國傳教士,受過西洋畫的訓練,長于寫實逼真,來華后又以毛筆、紙絹從事繪畫,開啟了一代“中西合璧”的新風。如果說徐悲鴻的“中西合璧”是將中國畫的寫意畫風與西畫的速寫素描相結合,那么郎世寧一派的“中西合璧”則是將層層渲染的中國工筆畫與西方層層罩染的油畫相結合。這種畫法不重線描,卻講究解剖、透視和光影明暗,注意用色彩渲染來表現對象的結構陰陽立體感,極具真實效果。因此這種高超的寫實技法常常被用來記錄朝廷的節慶活動,具有紀實的作用。
馬圖
有人認為這派中西合璧的畫風“筆法全無,雖工亦匠”,而馬晉卻在郎世寧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畫面氣韻上的把握。所以,比較起來馬晉的駿馬圖要比郎世寧的駿馬圖更講求中國畫的意境,更本土化一點。
上一篇:《溪山瀑雨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滟滪云帆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