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像
清·羅聘作
紙本設色
縱一○八.一厘米
橫六○.七厘米
藏浙江省博物館
這是一幅肖像畫。主人公丁敬,是清代中期極負盛名的書法家、篆刻家,他在篆刻上成就卓著,是“浙派”的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和羅聘的老師金農是摯友,羅聘為這么一位前輩畫像,心情是難以名狀的。
羅聘并不善于畫肖像。他曾為袁枚作肖像,送到袁府,遭到門房的拒收,原因是不像他的主人。這里當然存在審美眼光的問題,然而肖像畫的基本要求是像,畫到仆人不識主人,其水準可想而知。這是“羅聘”失敗的經歷。
給丁敬畫像,是羅聘自告奮勇呢?還是丁敬對后輩的賞識?不得而知,但對羅聘來說,是難題,也是挑戰。
丁敬像
羅聘使出了畫人物的渾身解數,又啟動了他的智慧。他根據丁敬額、眉、目、唇、頦的特征,設計了一個全側面的坐像。這對于非肖像畫行家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它不僅減弱了正面寫真的難度,而且還有效地突出了像主的特征。丁敬發稀額高,額和眉目之間的過渡又不甚明顯,側面畫來,輪廓線就能清晰地反映額和眉目之間的關系;丁敬的鼻和人中較為接近,側面表現,毫不費力;丁敬的下巴短頸項長,側面描寫,歷歷分明,也很美觀,還有丁敬的耳朵大而平扁,側看恰是耳朵的正面,可作直觀的描繪。對于不諳人像向背明暗之道的羅聘來說,他手中單一的線描方法,唯一可取的就是勾畫輪廓。羅聘用鐵線描去勾畫丁敬的臉龐,比起他擅長的圈梅線條,同是圓形,卻有程度上的差異,同是細線,卻有形似上的不同要求。因此,這樣的線描盡管很出色,但那種謹小慎微,在形象的真實上費盡躊躇,在行止之間的猶猶豫豫,都在線條的斷續中反映出來,然而也看得出羅聘在勾畫形象上徘徊之后的果敢,他畫丁敬的鼻子線條流暢、肯定,一氣呵成。羅聘畫丁敬的臉部時的心態,像是參加一次必須參加而又無十分把握的考試那樣,小心應對。雖然雙手畫得不盡如人意,畢竟有手杖的掩護,臉和手畫完,便如釋重負了。衣褶以蘭葉描的線條,凝重又不無飄逸,這是整個畫面最具光彩處,是羅聘釋重后的輕快筆觸。丁敬坐的石塊,用了濃墨淡滲的破墨法,也有照人的光彩。
羅聘畫丁敬像,勉為其難地畫了,然而寥寥數筆能肖似,繼而能傳神,且氣象不俗,這就是一位大畫家與眾不同的地方,畫不是自己擅長的東西,畫不是自己擅長的而又有標準可尋的形象,需要膽略和智慧,羅聘揚己之長,避己所短,這份經歷,是技巧的考驗,更是創作經驗和創作心態的考驗。
上一篇:《阿房宮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煙浮遠岫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