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深秋曉圖
清·吳歷作
紙本設色
縱九五.六厘米
橫二四.一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吳歷五十歲起,悉心皈依天主教,任司鐸傳教士,相應地他的山水畫畫風也從華潤明秀轉為雄沉樸厚。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論》中寫道:“暢快人詩必瀟灑,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豐腴人詩必華贍……清修人詩必峻潔,謹敕人詩必嚴整……此天之所賦,氣之所稟,非學之所至也。”此語亦可論畫,吳歷晚年風格大變,雖為“氣之所稟”,也乃環境變化造成的。他七十一歲所作《靜深秋曉圖》足可表率。
靜深秋曉圖
《靜深秋曉圖》是狹長條幅的水墨山水,全圖重巒疊嶂,山勢連綿,喬松迤邐于巖壑間。近景有高人傍水閑坐;中景一塔聳然,遙接上端高山;遠處大江斜出,水流從畫外再度回入,在山山村村間蜿蜒盤曲,大江彼岸,遠岫不盡,極咫尺千里之遙。在如此狹長空間,作深遠無垠、曲折有致的山水開合,真是經營位置,備見苦心。
元代山水畫家王蒙筆墨潤醇松秀、婀娜多姿,吳歷此圖加以發揮,采用積墨法,多層次地皴染山石,遂覺深厚沉郁,復以焦墨渴筆干擦并點苔,把山間的高秋氣象表現得富有生意。司空圖的《詩品》提出“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吳歷的《靜深秋曉圖》可以說是從雄渾中寫出靜嫻美。
“四王吳惲”中稱得上“渾厚華滋”的只有吳漁山。
上一篇:《湖天春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落花游魚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