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鵝圖
明·孫隆作
絹本設色
縱一六○厘米
橫八三.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圖上池塘坡岸,畫面的下部,描繪一只大鵝,昂首望前,作欲撲水狀。上部湖石一角,掩映著數莖蘆草,芙蓉一叢。在技法上,大鵝用淡墨線勾勒出輪廓羽毛,淡墨渲染出花色,朱棕赭石填染嘴和腳,造型嚴正,筆致工細。坡岸用破筆淡墨橫掃,趁其欲干未干時,隨手點出雜草,一次畫成,表達出一種潮濕荒率之趣。湖石先用赭石打底,再以濃淡墨色漬出,然后用斷斷續續的重墨稍稍勾出輪廓,表現出湖石的凹凸明暗,玲瓏剔透。蘆草和芙蓉,用純色或稍加淡墨點簇,重點勾幾片葉脈,逸筆草草,不拘形似,得天然之妙。整個畫面、主體的鵝與襯托的背景,在用筆的工細與寫意、造型的緊密與寬脫上,形成鮮明對比,畫法清新,在明代畫壇尤其是宮廷繪畫中,別樹一幟。
芙蓉鵝圖
孫隆(又作孫龍)在宣德年間(1426—1435)曾經充當宮廷畫家,工畫禽魚草蟲,全以彩色渲染,被人們稱為得徐崇嗣“沒骨圖”法。所謂“沒骨圖”法,按沈括《夢溪筆談》上的說法,是徐熙的孫子徐崇嗣所創,他為了擠進宮廷畫院,改變自己的家風,而去仿效諸黃(筌父子)體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得到與諸黃不相上下的效果。這種畫法到底怎么樣,用不用墨,是偶然性的,還是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和派別,在北宋后期就發生了爭論,其說不一。說孫隆得徐崇嗣“沒骨圖”法,其實是人們的一種“假借”的“美譽”,其根據是孫隆在畫花鳥草蟲的時候,不用墨線勾勒,純以色彩或色墨混合為之。這種畫法的淵源,應當說是宋、元以來水墨寫意花鳥畫技法的發展和變異,是孫隆本人的一種創造。
本幅無款,有“孫隆圖書”、“金門侍御”、“開國忠敏侯孫”等印。
上一篇:《墨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花鳥草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