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鷓棘雀圖
北宋·黃居寀作
絹本設色
縱九七厘米
橫五三·六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在北宋初期畫壇是強有力的人物,自太祖、太宗以來“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劣去取”,“太宗尤加眷遇,仍委之搜訪名畫,詮定品目,一時等輩莫不斂衽”(宋《宣和畫譜》卷十七)。究其原因,是由于五代時期南唐、西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未受大規模破壞,加之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繪畫得到了較大發展。黃居寀的父親黃筌應運而起,成為畫壇領袖,得其父親授,黃居寀“畫藝敏贍,不讓于父”(宋《益州名畫錄》卷中),“作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寫怪石山景,往往過其父遠甚”(《宣和畫譜》卷十七)。他們父子都先后得到后蜀、北宋統治者的賞識。
黃居寀作品甚多,《宣和畫譜》著錄有三百三十二件,但流傳至今者僅知有這幅《山鷓棘雀圖》,成為黃氏畫派花鳥畫的碩果僅存者。
《山鷓棘雀圖》構圖端正、用筆精細、賦色嚴正。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先作嚴格的勾勒,然后著色。線條精細秀勁,功力很深。山雀的畫法完全繼承了其父黃筌的畫法,比較黃筌教子畫稿《寫生珍禽圖》,可看出居寀得到嚴格寫生、臨摹的訓練方法。六只山雀姿態全不相同,遠近大小有別,或飛翔空中,或棲定棘枝,或躍然欲下,活潑飛鳴,皆有生意;俯仰伸展之間,神情逼肖,活靈活現。山石和遠處的坡腳則采用當時流行的山水畫樣式,先勾勒皴擦,然后著色,為了和花鳥畫法相協調一致也畫得精致細密,這是黃筌花鳥畫的發展。山鷓是畫面主題,置于下部最近處,一尾長翎斜割畫面,分截了中間大石的濃重色塊,在構圖變化上是成功的處理。
很顯然,黃居寀的繪畫從寫生中出。《東齋記事》稱“其家多養鷹鶻,觀其神俊,以模寫之,故得其妙”。長期的寫生和臨摹訓練帶給他真實生動地描繪禽鳥的功力,其準確度不亞于動物標本式的記錄,但同時也帶給他那難以克服的缺點。這主要表現在景物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失于拼湊感而缺乏有機韻律感。如水和坡岸的關系、山雀與荊棘的關系等。總體設置略見呆滯,景物比例、透視也不十分妥洽。可以看出,當時花鳥畫尚未將花鳥與背景的關系處理好,盡管個體和局部刻畫已相當出色,但景物的構成處理還比較幼稚。
北宋畫院花鳥畫風格,到了崔白、吳元瑜有所變革和創新。至北宋末徽宗時代,盡管黃派花鳥畫仍居主流地位,但崔、吳變革后的面貌已大為改觀,比黃居寀時期靈動而有變化了。
山鷓棘雀圖
上一篇:《二祖調心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寫生蛺蝶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