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貳 顏淵篇
本篇共計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2]。”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3]。”
【注釋】
[1]克己:約束自己。復禮:符合禮的要求。[2]目:綱目。[3]事:實行、實踐。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綱領。”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訴他的高徒顏淵實現仁的方法,即要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合禮,具體的做法就是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難免會有私欲。但若任由一己私欲膨脹,社會將不堪設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克己復禮”被批判為墨守成規,委曲求全,忽略個人主體性。“克己復禮”,即是以“孝弟”的秩序內涵為起點不斷深化對秩序的認識和完善,并在此基礎上踐行禮的要求。如前文所述,“克己復禮”是仁的一種狀態。遵守禮的規范,一般情況下并不難做到,尤其是遵守具有法律規范性質的禮的規范,還是人人都必須做到的。從外在表現看,不同的人其遵禮的行為狀態也相去不遠,都可謂踐行了禮的要求。但能否僅就一個人的外部行為狀態就可判定其遵禮即為“克己復禮”呢?顯然不能。“克己復禮”作為仁的狀態,應該是特定的思想情感狀態和行為狀態的和諧統一,遵守禮的規范,只有以恰當的思想情感狀態作為基礎和原動力,才能稱其為“克己復禮”,即仁的狀態。“克己復禮”的特定思想情感狀態是在“本立道生”的過程中產生的,即通過對“孝弟”秩序內涵的信守和領悟,認識和理解禮的規范對于社會運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心甘情愿地積極能動地約束自己以踐行禮的規范。因此,“克己復禮”不是一般遵禮可以相提并論的。與一般的遵禮相比,“克己復禮”更自覺,更恒定,更恰當,也更有效。由于“克己復禮”具有特定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內涵,在踐行禮的要求時完全處于自覺而自然的狀態,故能持之以恒,不會顧此失彼或稍有懈怠;由于“克己復禮”是基于對禮的規范本質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故踐行時能行止適度、恰到好處;因此,禮作為社會規范,其調節社會關系的功能和目的得以充分發揮和最大可能地實現。但當今社會,如果人們能真正做到克服一己私欲,以符合社會禮法規范,那么,那些貪污受賄、侵吞國家財產以中飽私囊的腐敗案件,那些拐賣童工、虐待工人、慘絕人寰的山西黑窯事件是不是會少得多?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有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學生仲弓(冉雍)問實現仁的方法。孔子告訴他三條,第一:要嚴肅認真,小心謹慎,出門工作時就好像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就好像去承擔大祭祀;第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于人;第三:在崗位上不對工作怨恨,就是不在崗位上也不要有怨恨。
孔子教給了我們待人處世最重要的智慧:以恭敬的心做事,將心比心地待人,以“無怨”的心工作。
我們只有對所做的事保持敬意,誠心誠意地去做,才能做好。傳說從前有位皇帝,每晚寫字都讓太子給他磨墨。有時磨得很晚,太子困得眼皮都睜不開了。他就問:“您為何老要我給您磨墨?”皇帝說:“我不是讓你磨墨,我是讓墨磨你。”太子恍然大悟。
據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人真正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喜歡的事情我們也許能夠恭敬地去做,對于不喜歡的,可能就會牢騷滿腹,時時抱怨同事間難相處,埋怨上下級難溝通。但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位置想一想,作為上級的我所不愿意做的,也應站在部下的角度考慮一下,可能會讓事情處理得更平和。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釋】
[1]讱(rèn):話難說出口,這里引申為說話謹慎。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圣人的智慧
據說孔子的學生司馬牛話多且脾氣暴躁,所以孔子告訴他,要成為有仁德的人就要說話謹慎,言語遲緩。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對于話多的人而言,說話謹慎就可以算是仁德了,這看似簡單,其實很難。說話一定要分清場合、對象、談話內容,該說的時候才說,真正知道的才說,長話要短說。老舍《茶館》中的老板王利發就是深諳“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道理,他少言慎行,還在茶館貼上“莫談國事”的條子,所以在那么艱難的年代,別的茶館都相繼關門,裕泰茶館卻能碩果僅存。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圣人的智慧
司馬牛的四個哥哥都結黨叛亂,他處在人倫和公義的兩難境界,時時憂懼。所以當他問孔子怎樣才算君子時,孔子告訴他,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不憂愁,不恐懼,就是君子了。明朝帝師劉伯溫曾撰聯自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所能選擇與決定的,現實總會有諸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不必苛求盡善盡美,只要自己能做到“內省不疚”,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圣人的智慧
雖然孔子曾勸司馬牛,只要凡事問心無愧即可,但司馬牛依然為自己沒有好兄弟憂愁。他的同學子夏勸他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只要你對待工作嚴肅認真,對人恭敬有禮,普天之下都是你的好兄弟。”可惜不久后,司馬牛還是因哥哥們的原因,逃亡在外,郁死途中。“四海之內皆兄弟”,今人已耳熟能詳。正如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對唐代音樂家董庭蘭的臨別贈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正直善良的心,做事嚴肅認真,待人恭敬真誠,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都會有朋友。
原文
子張問明[1]。子曰:“浸潤之譖[2],膚受之訴[3],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釋】
[1]明:識見明察。[2]浸潤之譖(zèn):一點點滲透的讒言。[3]膚受之訴:迫近自身的誣告。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圣人的智慧
子張問怎樣才算明察事理。孔子說如果點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近身的誣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明白、看得遠了。
流言飛語是很可怕的,曾母投梭的故事足以證明人言可畏。曾參是品德高尚的人,有個與他同名的人因殺人被捕,于是有人告訴曾母,曾參殺人了。第一次曾母坐在紡機上動也沒動;第二次她還是沒動;第三次,曾母坐不住了,她扔下織布梭就往外跑。以曾母之明智和她對兒子的了解,都經不起謠言,何況我等。電影明星阮玲玉因她的前夫和男友打官司鬧得滿城風雨,加上當時報刊對她的誹謗和攻擊,被逼無奈,服毒自殺,并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遺言,足以證明唾沫星子的厲害。
原文
子貢問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2]?”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1]政:治理政事。[2]盍:何不。徹:周朝實行的十抽一的田稅制。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學“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政治上的體現。子貢問治理政事的方法。孔子告訴他三條原則: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和百姓對政府的信心。而三者中最為重要的是百姓的信心,如果百姓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就站不起來。這說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孔門還反對政府高賦稅,反對過度剝削百姓,因為百姓要是夠用,君王就會夠用。百姓用度不夠,君王自然也不夠。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和項羽都是史上聞名的英雄,但劉邦成就了千古霸業,項羽卻無奈自刎烏江。關鍵是劉邦能順應民意,聽從民心,而項羽霸氣縱橫,終致滅亡。
歷來賢能的君主總是深諳此理。漢初輕徭役薄賦稅,與民休息,方有“文景之治”與武帝之中興。唐太宗也曾對他剛立為太子的兒子李治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把君主帝王比作船,把黎民百姓比作水。水能使船漂浮運行,也能把船打翻,所以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對此不可不心存畏懼。這是他對自己多年來統治經驗的總結,后來成了一句政治名言,對后世的一些開明君主和政治家們有不小的影響。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起程去邯鄲做人質的時候,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追問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絕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有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
原文
棘子成曰[1]:“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2]。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3]。”
【注釋】
[1]棘子成:衛國大夫。[2]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3]鞟(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的學生關于本質和文采(即內容和形式)的一段爭論。棘子成認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就夠了,不需要文采。而子貢認為本質和文采是同樣重要的。他還打了個比方,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的獸皮拔去毛,那這兩類皮革就很難區別了。
大家都知道買櫝還珠的故事,賣珠寶的楚國人特地用名貴的木料和精制的雕刻裝飾珠寶盒,意在抬高珠寶價值,而結果是買珠寶的鄭國人只要了匣子,而退還了珠寶。那個楚國人很明白好的內容應有好的形式來表現,但卻過分強調形式,造成本末倒置;而那個鄭國人更因形式而忽略了內容,所以他倆都成了笑柄。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1]。子曰:“主忠信,徙義[2],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3]。’”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4]?”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崇德:提高道德。辨惑:辨別迷惑。[2]徙義:向義看齊。[3]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講的是一個被遺棄的女子,痛恨丈夫另尋新歡,決定回娘家去。“誠不以富,亦只以異”意思是,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只是喜新厭舊。[4]修慝(tè):改正邪惡的念頭。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批評自己的過錯,不批評別人的過錯,不是消除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以至于忘記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圣人的智慧
怎樣才能提高品德、辨別迷惑、消除怨恨呢?先勞后得,這樣就是提高品德了;孔子又說人總是很奇怪,喜歡的時候,希望他長壽,厭惡起來,又恨不得他馬上死去,這就是惑吧。所以辨惑的方法是:忠誠、信實、向善;人會因偶然的憤怒,便忘記自己,甚至忘記爹娘,所以消除怨恨的做法是批判自己的壞處,而不去批判別人的壞處。
唐代禪師馬祖道一曾說:“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領悟,生命薄如蟬翼,存在就該滿足。而很多時候,我們常被情緒左右理智。特別是年輕人戀愛的時候,正如孔子所言“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的時候,就“愛你愛到死,要死一起死”,“死了都要愛”,而愛情一旦遠去,就很可能因愛生恨,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傻事來。戀愛、結婚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所以無論得意或失意,無論歡聚或別離,都要以一顆平常心淡然處之。
那么心中有怨恨怎么辦呢?孔子說“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就是批判自己的壞處,不去批判別人的。這其實很不容易。《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又在他們每人脖子上面掛了兩只口袋。一只用來裝別人的缺點,另一只裝自己的。他把那只裝著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另一只則掛在了背后。因此人們總是能夠很快地發現別人的缺點,而自己的卻總也看不到。
原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圣人的智慧
此章論述了各守其職的重要性。齊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魯昭公被權臣季氏驅逐出國,逃亡齊國,被安置在乾侯,孔子也來到齊國。此時齊國也正遭遇陳氏篡權,所以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深表同意。
每個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為人父母,就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為人子女,就要盡到做子女的孝道;為人師長,就要學為人師;為人徒弟,就要尊師重教;為人上級,就要以身作則;為人下屬,就要盡職盡責。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1],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2]。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注釋】
[1]片言句:打官司有原告、被告兩方,根據其中一方的話來判決案件,稱為片言可以折獄。[2]宿諾:未審理前,事先對某方承諾。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從不對某方承諾。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斷案的看法。孔子認為斷案要不摻雜私心。他贊揚子路能根據一方的語言判決案件,且決不偏心,在審案前從不對某方承諾。孔子還提出法治的根本方法是不發生案件,即提倡道德教化取代訴訟。
“法”的古體為灋,灋即“法獸”,是傳說中的神獸,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只獨角,故又稱獨角獸。它性中正、辨是非,見到別人在爭斗,就會用角去觸那個不正直的人;聽到別人在爭論,就去咬那個不講理的人。所以自古以來,法律就意味著公正裁決。
宋朝的包拯很會審案,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在廬州府做官時,有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處理,照樣打了他一頓板子。后來“包青天”、“包公”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詞。
歷來法儒兩家一直有“法治”與“德治”之爭,孔子認為德治才是根本,《伊索寓言》里太陽和風的故事可以為孔子的德治思想提供例證:北風和太陽爭論誰的威力大。他們議定,誰能剝去行人的衣裳,就算誰贏。北風開始猛烈地刮,行人把衣裳裹緊,北風就刮得更猛。后來,行人冷得厲害,又加了更多衣裳。北風終于刮累了,就讓位給太陽。太陽先溫和地曬,行人脫掉了添加的衣裳;太陽越曬越猛,行人熱得難受,就把衣裳脫光,跳到附近的河里洗澡去了。如果風代表的是“法治”,那么太陽就是孔子所說的“德治”,最終德治占上風。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圣人的智慧
此章表明孔子主張施政要有責任感,即在位不要疲倦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個美國小孩摔倒了,坐在地上哭起來,他媽媽走過去,對他說:麥克!起來!你這樣懦弱,長大后怎么保護媽媽!同樣一件事:一個日本小孩摔倒了,也在地上哭起來,他媽媽走過去,對他說:唉!起來!你還是不是男人,如果是男人,就自己爬起來!也有這樣一件事:一個中國小孩撞在桌腿上,摔倒了,同樣坐在地上哭起來,母親趕緊跑過去,將小孩扶起來,嘴里一邊說:桌子把你碰疼了吧,看我打這桌子,打桌子…孩子卻哭得更厲害了。
著名演員陳道明曾說:“一個男人,他一生的責任心,對工作,對社會,對家庭,對子女的責任心,才是真正的男人的德行。”其實責任感和擔當感,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需的。沒有責任感的父母不配為人父母;沒有責任感的子女不配為人子女;沒有責任感的老師忝為人師,沒有責任感的學生學業上很難取得成績;沒有責任感的干部不配當干部,沒有責任感的職工不是合格的職工……
原文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件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圣人的智慧
此章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小人則正好相反。
成人之美,即我們常說的君子風范、紳士風度,是種最難得的氣度和胸懷。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個叫謝原的人,精通辭賦,善作歌詞。一天,他去張穆王家做客,飲酒暢談之余,張讓他的小妾談氏在簾后彈唱。謝原仔細一聽,正是自己作的詞。張穆王見謝原聽得出神,就叫談氏出來拜見,二人一見如故。次日,謝原奉上新詞八首,談氏一一譜曲彈唱,兩人甚是默契。日久生情,謝原只有請求張穆王成全。張穆王大笑著說:“其實我早有此意了。雖然我也喜歡她,但你倆天生一對。一個作詞,一個譜曲,一個吹拉,一個彈唱,這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嗎?”謝原為報答張穆王的大度,把此事作成詞,談氏譜成曲,四處傳唱。張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馬上傳播開來,很多有識之士都來投靠他。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1],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3]。”
【注釋】
[1]帥:帶頭。[2]就:趨向。[3]偃: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圣人的智慧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執政的問題。孔子告訴他,執政者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他的愛好、意愿都會對百姓產生影響。孔子還打了個生動的比方,執政者的作風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只要執政者正直向善,百姓也自然如此,根本用不著用殺戮來懲戒。
宋朝時陳州大旱三年,顆粒無收,朝廷派了劉衙內的兒子劉得中和女婿楊金吾前往陳州開倉放糧,救濟災民。臨行前,劉衙內囑咐二人大撈一把,把米價翻番,并往米里摻些泥土糠秕。到了陳州,楊、劉二人依照劉衙內的旨意,營私舞弊,私下把糧價抬高,并在米里摻入糠秕和土塊,買糧的百姓都十分氣憤。有個敢說話的災民見這些貪官假公肥私,便痛斥他們貪贓枉法。劉、楊二人仗勢欺人,把他給打死了,這激起眾人的憤怒,大家聯合起來上告申冤,一直告到包拯那兒。包拯微服私訪陳州,查清了劉、楊二人的罪行,把他們依法處死了。可見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后果。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母蟹對小蟹說:“你不要老橫爬,為什么不能直著走?”小蟹答道:“媽媽,請您親自教教我怎樣直走,我會照著您的樣子走。”可是母蟹根本不會直走。身教重于言教,無論是執政者、教育者,自己必須正直地生活,才能去教導別人。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1]?”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2],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3],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4]。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5],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通達。[2]聞:聞名。[3]質直而好義:品質正直,愛好正義。[4]下人:甘居人下。[5]色:表面上。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而不羞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還是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辨別了“聞”與“達”二詞的區別。“聞”是聲名在外的名望,而要做到“達”則需要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眼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這種人無論做國家的官還是在大夫家都會事事通行。
據說愛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時國王曾邀請他到王宮去做客。為了表示誠意和尊重,國王按約定的時間派宮廷小汽車到火車站去接他。火車到站了,乘客們紛紛走出站臺,司機到處尋找這位大科學家,他想:如此享譽全球的大人物,一定是一位衣冠楚楚有風度的教授。可是,直到旅客們全散盡了,他也沒有找到心目中那個偉大的影子。無奈,司機只好空車而回。他對國王說:“教授今天沒來。”國王和王后非常疑惑。半小時后,愛因斯坦步行來到王宮。只見他穿著滿是灰塵的破雨衣,腳上是一雙舊皮鞋。這就是聲名赫赫卻淡泊名利的愛因斯坦。
諸葛亮在其草廬上書:“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他在《出師表》也說自己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世人皆愛追名逐利,又有幾人能淡泊如諸葛亮、愛因斯坦呢。
有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從前有個愛幻想的年輕人,他聽說名利是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誰能找到她誰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發誓,就算花上一輩子也要找到她。
他首先到哲理書中去尋找名利,卻發現書中對名利始終持批評否定態度。他又向宗教里去找名利,但宗教宣稱,名利要在人死后才能得到,活著時就應舍棄。他又向大千世界去尋找,用了許多年,找了許多地方,可每次都得到同樣的答復:“名利?是的,她來過這里。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她后來又走了。”后來這個年輕人老了,但他還在尋找名利。最后,他來到世界的盡頭,那兒有個黑暗的山洞。老人進了山洞。等眼睛適應了黑暗后,他發現山洞里有個又老又丑的婦人。一個聲音告訴他,這個婦人就是名利。
雖然非常失望,但他還是湊到她跟前問她:“我一直在到處找你,開始時我還是個年輕人,現在我已經老了。許多人都像我一樣盼望著你。可為什么你總是躲著我們呢?求求你了,走出這個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沒有回答他。老人天天來勸說名利,可是毫無作用。當老人明白名利從未離開過她隱身的這個山洞后,他說:“既然你不肯跟我走,那我就一個人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個要求:你得給我一個口信,我把它轉達給世上的人,好證明我確實找到過你。”這時,名利——這個又老又丑的婦人,抬起頭來,盯著老人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說:“告訴他們,我年輕而且漂亮。”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1]。子曰:“知人。”樊遲未達[2],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3]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4],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5],不仁者遠矣。”
【注釋】
[1]知:通“智”。[2]達:通曉。[3]鄉:今作“向”,剛才。[4]皋陶(gāo yáo):舜的法官。[5]伊尹:湯的宰相,輔佐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訴樊遲“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具體的做法是“舉直錯諸枉”,即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使其在邪惡人之上,這樣的話,孔子在《為政》中對哀公也說過。這里,孔子還列舉了舜提拔皋陶,湯提拔伊尹的故事,來論證“舉直錯諸枉”的確能使壞人難以存在,社會更加安定。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學說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學所主張的愛的方式。仁就是人,仁心就是愛人之心,所以仁者首先要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學會愛人,這樣才能“愛人者人恒愛之”。
老子也說“知人者智”,真正的智者要有一雙善于察人的眼睛,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得透“賢”與“不肖”,這樣才能知人善用。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1],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注釋】
[1]道:今作“導”,引導。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圣人的智慧
朋友犯了錯誤怎么辦。孔子說:忠心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他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這是明哲保身原則在交友上的具體應用。
傳說當初錢幣被鑄成外圓內方的形狀,就是加進了孔子的處世理念:做人內心一定要方正,但處世不得不圓通。不管真假與否,圓通的確是高妙的處世哲學,如竹就因“中虛外直,圓通有節”被譽為君子風范的代表。古人中也有不達此理的讀書人,以為可以無限制地忠誠,或不顧朋友的感受,放言而談。前者是“愚忠”,后者就稱為“以訐為直”——過于直率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太固執己見,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過分耍滑頭、反復善變,又將遭到眾叛親離。所以,處世既要圓中有方,也要方外有圓。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1],以友輔仁[2]。”
【注釋】
[1]會:聚會。[2]輔:輔助。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圣人的智慧
此章是著名的孔門交友之道。君子以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現在社會上許多人以權勢、利益來交友,交友之目的多為互相利用。古人云“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當代政治家謝覺哉就曾批評過這種現象:“三朋四友,吃喝玩樂,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談工作,不談學習,不談政治,只談個人之間私利私憤的事,這叫做‘群居終日,言不乃義’。”
古人言“須交有道之友,莫結無義之人”。正人君子交友應以志同道合為基礎,互相促進,共同進步,而不要維系在權勢、利益關系上。
上一篇:論語《拾肆·憲問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拾陸·季氏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