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釋義】
原意指人的視力非常好,能夠看清任何微小的事物。后來形容人的目光敏銳,可以洞察一切。
【出處】
戰(zhàn)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典故】
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如何稱霸的呢?”孟子便勸諫齊王要實施仁政。
齊宣王接著問:“這有什么道理嗎?”
孟子回答:“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才能夠統(tǒng)一,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抵抗的。”“像我這樣的君主,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嗎?”齊宣王問。
孟子回答:“可以。”齊宣王說:“為什么呢?”
孟子說:“我見到過君主的仁愛。有一次,您看到廚子牽著一頭牛從面前經(jīng)過,牛嚇得瑟瑟發(fā)抖。您于心不忍,便下令用一只羊代替牛,這是您的仁心所致。有了這樣的仁心,是可以統(tǒng)一天下的。也有人說您吝嗇,但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其實從憐憫的角度來說,殺一頭牛和殺一只羊,沒什么區(qū)別。”
孟子接著又說道:“如果有人說:‘我力大無窮,能夠舉起幾千斤重的東西,但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夠看清楚天上飛鳥地上走獸的細(xì)毛,卻看不到眼前的一堆柴草。’這話您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野獸因為您的仁心得到了恩惠,但是百姓卻并沒有得到過恩惠,這是什么原因呢?事實上,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沒用力的緣故;看不到一堆柴草,是因為沒去看的緣故;百姓無法安居樂業(yè),是您不愿意實施仁政的緣故。您不實施仁政,并不是因為您不能做,而是因為您不愿意做。”
齊宣王無言以對。
上一篇:曠日持久典故故事|曠日持久釋義
下一篇:暗中摸索典故故事|暗中摸索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