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
釋義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故事
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字少卿,任騎都尉,是漢武帝時的著名武將,此人精于騎射,又懂兵法,深得朝廷信任。他在與匈奴的最后一次作戰中,率領五千步兵對敵匈奴三萬騎兵。李陵驍勇善戰,指揮有方,屬下的五千步兵一舉射殺了六千多名匈奴騎兵!匈奴單于見沒有勝算正打算帶領殘部退兵時,一名漢軍±兵臨陣叛逃,向單于透露了漢軍詳情。卷土重來的匈奴騎兵于是前后包抄,截斷漢軍退路,憑兵力優勢將李陵等將士團團包圍。一場血戰之后,漢軍兵敗,李陵當場被擒,無奈投降匈奴。
漢武帝非常生氣,認為李陵有辱漢朝威儀,諸多大臣也紛紛指責他沒有骨氣。太史令司馬遷這時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愛護兵士,常常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危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彈盡糧絕,歸路被截,才無奈投降,這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也許是想等待以后時機有利時再報答國家。”漢武帝聽后勃然大怒,認為司馬遷是非不分,將其下入大獄施行“宮刑”,而后又殺了李陵全家。遠在異鄉的李陵得此噩耗痛不欲生,心灰意冷再不回故土,并開始效力匈奴,走上了與漢對抗之路。
用典
部下弟子,雖不敢謂久經訓練,有勇知方,惟大義所在,卻是奮不顧身。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
上一篇:成語《大腹便便》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奴顏婢膝》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