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浣紗人
【出典】 南朝宋·孔靈符(舊題晉·孔燁)《會稽記》:“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于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庇郑爸T暨縣北界有羅山,越時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纻羅山。”(據《太平御覽》卷四七引)
【釋義】 傳說春秋時越國美女曾于會稽苧羅山(一云土城山)浣紗。后因以“浣紗”為詠西施的典故。
【例句】 ①歌聲搖曳,浣紗人在何處。(仲殊《念奴嬌》[水楓葉下]547)這里以“浣紗人”代指西施,虛引西施以映襯湖中荷花之美。②浣紗溪淺人何許,空對碧云凝暮。(仇遠《桃園憶故人》[苧蘿山下花藏路]3400)這里以“浣紗溪”拈出西施,抒發向慕之情。③閑尋舊跡,認溪頭、浣紗磧。(曾允元《月下笛·次韻》3567)這里暗以西施比舊識女子,稱美中流露深情。
上一篇:典故《歡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淮南幽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