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伯夷
【出典】 《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參見“孤竹”條、“西山薇蕨”條。
【釋義】 伯夷,商朝時孤竹國君之子,不視惡色,不聽惡聲,被孟子贊為“圣之清者”。武王伐紂,他叩馬諫阻。殷亡之后,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后常用作詠仁人高士的典故。
【例句】 ①早春風日野人家,相對伯夷柳下。(汪莘《西江月·賦紅白二梅》2198)這里用人品高潔的伯夷和柳下惠比喻紅、白二梅,贊美花品不俗。②百歲光陰彈指過,算伯夷、盜跖俱塵土。(蒲壽宬《賀新郎·贈鐵笛》3301)這里將“伯夷”與“盜跖”對舉,借以表示人死一切皆空,不必計較美丑善惡。
上一篇:典故《伯倫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伯始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