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言諤諤
【出典】 《楚辭》舊題漢·賈誼《惜誓》:“或推迻而茍容兮,或直言之諤諤。”東漢·王逸注:“言臣承順君非,可推可迻,茍自容入,以得高位。有直言諤諤,諫正君非,而反放棄之也。……諤諤,直言爭辯。”《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諫。周舍死,簡子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罪。簡子曰:‘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按,鄂鄂,同“諤諤”。
【釋義】 古人以“言諤諤”形容大臣規正君王時直言爭辯。后因用來詠忠直之臣。
【例句】 碧眼棱棱言諤諤,諫書猶自留黃閣。(吳泳《漁家傲·壽季武博》2508)這里用“言諤諤”點明季氏勇于直言諍諫。
上一篇:典故《言語春鶯滑》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言鯖》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