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是在母親懷孕期間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和外部措施,用以對胎兒施加特定的影響。這是一種重要的早期教育措施。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實施胎教的國家。中國胎教始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據劉向《列女傳》記載,太任在妊娠期間“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即太任懷孕時,不看邪惡的東西,不聽淫亂的聲音,不說狂傲的話,這就是行的胎教。《韓詩外傳》記載,孟子之母懷孕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謂也?!币饧醋瘮[放不正就不能坐,肉塊切得不正不能吃,這也是胎教的項目。以上二篇談到胎教內容都是孕婦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古籍《青史氏之記》中則記載了母親懷孕時外部的約束。漢代是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儒家高度重視教育,也重視早期教育,而胎教則是早期教育中最先實施的內容,所以漢代思想家多言胎教。隋代以前的胎教基本上都是由政治家、思想家提倡的。他們都是從儒家思想出發,采用簡單比附、演繹推理的色彩較強,缺乏科學的考察和論證,內容也側重于政治和倫理道德方面。到唐代以后,研究胎教的人則由政界和學術界圈子轉移到醫家范圍。醫師們繼承了前人有關胎教實施內容的基本觀點,同時展開對妊娠生理特點和胎兒生理特點的研究,進而闡發胎教的意義、作用、內容和方式。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醫學名著《千金方》中,提出了“外象內感”的胎教基本理論?!巴庀蟆敝竿饨缈陀^事物的表象,“內感”指母體內的胎兒對外部客觀事物的感應?!巴庀髢雀小本褪钦f胎兒雖在母體內,但能感受到外部客觀事物的影響,從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古代胎教思想中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的基本經驗是:①高度重視外界環境對胎兒的影響。②高度重視母體的精神因素對胎兒的影響。③高度重視母親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④胎教實際上也是母教。胎教的內容要求對胎兒來說是隱性的、間接的,對母親來說則是顯性的、直接的。胎教是培養作為家庭教育主要師資——母親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除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外,還將延伸到孩子出生后的整個家庭教育中,具有長遠的效應。在教育思想上,重視胎教等于在教育方面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將促進對此后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教育。但由于古代科學認識水平的低下,特別是對胎兒發育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所以胎教理論和措施中也有不少非科學的東西。比如:“外象內感”這一理論,強調客觀環境對胎兒的決定性影響雖屬唯物主義范疇,但過于絕對化,忽視了胎兒遺傳因素及自身發展固有規律,無限度地夸大“外象”的作用,以至認為胎兒“見物而化“、“因物而變”等則顯然是錯誤的。至于那些稀奇古怪的忌諱,如食兔肉子缺唇,看神怪猴戲子貌酷肖之等等則是一種迷信,但又和崇尚神靈、天命的迷信有質的不同,它只是由于知識不足,一旦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這類迷信則比較容易破除。
上一篇:專制型家庭的兒童
下一篇:中學生學習動機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