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紫禁城》的主編劉北汜同志是我兒時的舊友。因為工作的不同,雖同居北京,一年也很少能見面幾次,一杯清茶共話兒時舊事的樂趣。這種樂趣也是人的一生中的一種精神生活。但他見了我就發牢騷:“你為啥不給《紫禁城》寫點東西,就是我支使不動你!”我只得“唯!唯!”地答應:“寫!寫!”
其實,說老實話,我要給《紫禁城》寫點文章,還真有條件,因為我喜歡讀明清史,又是老而彌篤,也喜歡逛故宮,更喜歡文物書畫,此等知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對《紫禁城》我也是認真地閱讀的。
前天,看民革主辦的《團結報》,一位當年親自聽過魯迅先生在上海勞動大學講演的老先生回憶說,魯老夫子那次講話中說過“從前我也想當皇帝”。大家聽了奇怪,注意等著聽下文,但先生慢條斯理地喝茶,下邊才說他逛了故宮以后,發現當皇帝挺孤單,并不有趣,反而很苦(大意)。先生這種幽默,既冷靜又深刻,確實觸到了古今中外歷史的一根主干神經。
“人人”(不是全體)都想當皇帝,林彪、江青更想,都快想瘋啦,結果想死啦(包括死緩)。宋太祖趙匡胤有“杯酒釋兵權”的傳說,據說他也說過,人人都想當皇帝,有時候,你不想當別人也想擁你坐在這個爐火臺上,他自己有此生活體驗。但《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此事,只記錄了他說過的“爾謂為天子容易耶?”又對宰相們恐嚇地說:“朕觀為臣者比多不能有終,豈忠孝薄而無以享厚福耶?”宰相居正等頓首謝(見中華書局本《宋史》)。
歷代當皇上的都叫喊“為君難”,可見這個“孤家”、“寡人”、“不嘏”這玩意并不見得那么順心。起碼他不像我,可以躲在前門大街道邊上,蹲墻根買塊熱烘烘的烤地瓜吃。
二
當皇帝豈止不怎么快活,而且差不多都有以下幾種癥候,我給診斷如下:
第一是疑心病,恐懼病,怕死病。一當上皇帝,看見誰都像個敵人,都對他有威脅,他疑心一切人,總想找一個心腹,但又總找不到找不好。漢文帝以代王邸入繼大統,連吃飯喝水都由老婆管,到了長安也不敢進宮,都快嚇死了。明崇禎帝朱由檢以人王邸入繼哥哥天啟朱由校,到了現故宮多少天只吃他老婆從家里帶來的食物,怕被毒死。南宋高宗趙構,等秦檜死后,才抽出靴子里的匕首,說這回可以睡著覺了。溥儀就證明,歷代皇帝都得有人先嘗膳,等著吃了沒死,自己才敢吃。而且凡是菜碗全得放一塊銀牌子,化驗有毒沒毒。哪能像咱們,到處坐下就吃,更不怕誰下毒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第二,沒朋友,沒知己,寂寞病,高高在上,孤鬼一個。
一當皇上,啥朋友都完啦!一說話,一大堆人,黑壓壓的跪在地上,只能“嗻!嗻!”地答應,連個說悄悄話,傳遞個小道消息的人都沒啦。劉邦當了皇帝,嚇得他老爹站在門口,夾著掃帚給他站班。他老爹,只想老家,回沛縣去吃烙餅,喝老酒,當太上皇也不高興。弄得他沒法辦,現在新豐搞了個假的故居,這有啥樂趣?有些皇上,實在寂寞死了,就溜號開小差,微服逛大街,喝到一碗豆腐腦,就比龍肝鳳髓都香,但這下子可壞了,一幫大臣小臣,一摞子諫章上來啦,批評他無權逛大街,無資格喝豆腐腦,凡挨批了,不敢再干的,就是納諫如流,堯舜之主;不聽話的,千古挨罵,亡國之君的罪名中都有一條“行為不檢”“好微服出行”。但不亡國的不算,如趙太祖雪夜訪趙普,烤火盆,那算佳話、美德。但他的死也糊里糊涂,蝎影斧聲,千古疑案。
第三,美食,厚味好色,吃補藥,短命鬼,少夭病。
你看當皇上的,除少數幾人外,大都是短命鬼,那死法除被殺、被毒、被囚、被廢外,都是吃死的,好色糟踏身體害死的,吃補藥補死的,天天懶惰,四肢不勤,也不參加鍛煉,打太極拳,八段錦,更不散步打籃球,啥病不得!得了病更糟糕,太醫院一治就死。為什么?誰敢擔責任!比如明朝皇帝,你算算,哪一個長壽?定陵的那位萬歷,干了幾十年皇帝,其實是個活死尸!嘉靖大概是吃煉丹藥毒死的。泰昌當皇帝不過一個月,登極和殯天一塊辦,多利索!天啟,只是三年就完蛋!清同治少夭,怎么死的?痘疹?不對,大概是梅毒!
第四,牢獄癥,活死人癥,劃地為牢,不見天日。
前幾天,天氣漸涼,我搬了一把藤椅,坐在當院,和八十三歲、年輕健康得如五十歲一般的同胞長兄閑話,我說:“大哥!怪不得野人獻藤,當皇上的,連冬天曬太陽都不懂?!贝蟾缯f:“杜詩不說了‘滕背俯晴軒’吆,這個樂趣不能告訴皇上”。魯迅也引述了阿長媽的話,當皇上的只能吃菠菜,還不能叫菠菜,得叫紅嘴綠鸚哥。至于一當皇帝就變成白癡,鹿和馬不分,蛤蟆叫喚他問:為官?為私?說餓死了人,他問為啥不喝肉粥。說出這些混帳話來,都因為他當了皇上。
或曰,誠如你說,那為什么人人(不準)還想當皇上呢?劉邦在叔孫通幫閑定了朝儀后,所有的人都跪在下邊,他高興地說,“今日始知為君之樂”。其實,這種樂又有何趣,不就是別人怕你,把你供起來吆!你成了木乃伊也一樣可以擺在供桌上吆?尸位素餐的尸,現在不好聽了,在古文這可是個好字眼,和神靈祖先一個意義?,F在倒了行市了,不信你請教甲骨文專家!
三
朱由檢吊死煤山前,用劍砍掉大女兒的胳臂,悲痛地說:“你為啥生在帝王家?”《紅樓夢》賈元春歸省時哭著說,送我到那見不著人的地方還不如田舍之家,有人倫之樂。其實如果只是不怎么快樂也還不打緊,更要緊的是,凡當皇上的那一家,命運就注定了三部曲,一個開國,搶天下的;還有一個到幾個胡作非為、糟光景的;最后總得有一個服毒、上吊、被囚死的,請看廿五史,可有幾家幸免的!崇禎吊死,溥儀當漢奸;他多虧了社會主義,才能真地嘗到了做人的好味道,古今中外,只他一個末代皇帝還當了幾年人!他的《我的前半生》一書,從這一點上也真有點獨家新聞的版權。
再說故宮、紫禁城,我參觀時閉目一想,假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真允許我晚上不出來,在哪一宮特許讓我住幾夜,那可真要苦死人也!還不如十年浩劫中我住監獄時好受呢!因為那時還有站崗的!
比較聰明的皇帝都明白,自古無不亡的君權,當皇上的子孫全無好下場,清帝康熙,真乃帝中之佼佼者,他的主要遺囑家規著作《清圣祖廣訓》就是為了總結前朝,特別是明朝的教訓才寫的,但他想預防的事一件也未防得了,他的子孫照樣不誤地重復了歷史的老路。
搞官僚主義、家長制,到更嚴重的野心家想當皇上的,一心一意想權和威風。這些人犯的也是皇上病,即稱王作霸,稱孤道寡的病。這種人,可免費多參觀一下故宮,不然的話,可以把他關在東六宮或西六宮,讓他真真的過過皇上癮,他的病可能要好得快一些。
大家講保護文物,尤其明清故宮,這是世界歷史上頭等大博物館之一,它的好處可真大,花很少的錢,買個參觀票,真是人生一場,不能不看。大家宣傳紫禁城的好處很多了,我也來一段,不過調子不一樣,我這叫“皇帝監獄的教訓”!
我真怕讓我當魯濱遜,更怕當皇帝,除我之外,全是奴才,一個朋友也沒有,那還活著干啥!全跪下“嗻嗻”的,有什么好!
(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宋振庭雜文集》)
賞析像雜文要有雜文味一樣,隨筆要有隨筆味。讀了宋振庭這篇《談當皇帝》,覺得很有點隨筆味。關于什么是隨筆,有的對抒情有偏愛,有的又看重說理,其說不一。如果拿出實例來,可能比較容易說清楚。宋振庭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敘談中議論,材料豐富,很有風趣,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恐怕多數讀者會承認它是一篇地地道道的隨筆。
首先選定的這個題目就有隨筆味。人們多說當皇帝自由自在,他卻說當皇帝很不自由,很不自在,這認識就不一般。他說,人人(不是全體)都想當皇帝,連魯老夫子也說過:“從前我也想當皇帝”,可是魯迅在逛了故宮以后,發現當皇帝很孤單,并不有趣,反而很苦,就不想當皇帝了。文章說的是歷代的皇帝的事,實際上是讓現代迷“官”的人,知道當皇帝的酸甜苦辣,這確實是觸到了古今中外歷史的一根主干神經。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有很強的說服力。文內說了當皇帝易得的幾種?。阂尚牟?、寂寞病、少夭病、牢獄病等等。從古代皇帝到末代君主,一樁樁,一件件,令人觸目驚心。從這里可以看到作者博覽群書,對歷史很有研究。他寫出這篇文章也許用不了多少時間,但材料的積累,觀點的形成,就不是一日之功了。
此文富有隨筆味,更在于它的筆法和語言。他先從朋友約他給《紫禁城》雜志寫文章說起,很自然地引出了要寫的題目。以后整篇文章就像幾個朋友在一起侃大山一樣,說東道西,談古論今,引人入勝。文章的語言多有幽默,亦有辛辣的譏諷。說當皇帝是高高在上,孤鬼一個,連個說悄悄話,傳遞個小道消息的人都沒有,不如自己可以蹲墻根吃烤地瓜。說皇帝實在寂寞死了,就溜號開小差,微服逛大街,喝一碗豆腐腦,覺得比龍膽鳳髓都香。最后告誡那些一心想當大官的人們以及野心家們,可以免費讓他們參觀故宮,把他們關在東六宮或西六宮,讓他們過過皇帝癮,他的病可能好得快一些。宋振庭這篇隨筆的語言,是自然流暢而又俏皮風趣的。
上一篇:《憶丁易》原文|賞析
下一篇:《落花時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