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之俗,不飲于鑿①,而皆飲之流。予謫居之明年②,主人授館于百雉之內③。江水沄沄,周墉間之④。一旦,有工爰來,思以技自賈⑤。且曰:“觀今之室廬,及江之涯,間不容畝⑥,顧積塊峙焉而前耳⑦。請用機以汲,俾矗然之狀莫我遏已⑧?!庇璺疆惼湔f,且命之飭力焉⑨。
工也儲思環視,相面勢而經營之⑩。由是比竹以為畚⑾,置于流中。
中植數尺之臬⑿,輦石以壯其趾⒀,如建標焉。索绹以為縆⒁,縻于標垂⒂,上屬數仞之端,亙空以峻其勢,如張弦焉。鍛鐵為器,外廉如鼎耳⒃,內鍵如樂鼓⒄,牝牡相函⒅,轉于兩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綆下縋⒆,盈器而圓軸上引。其往有建瓴之駛⒇,其來有推轂之易。瓶繘不羸(21),如搏而升。枝長瀾(22),出高岸,拂林杪(23),逾峻防。刳蟠木以承澍(24),貫修筠以達脈(25)。走下潺潺,聲寒空中。通洞環折(26),唯用所在。周除而沃
盥以蠲(27),入爨而锜釜以盈(28)。飪餗之余(29),移用于湯沐。濯浣之末,泄注于圃畦。雖涌于庭,莫尚其沛洽也(30)。
昔予嘗登陴(31),撊然念懸流之莫可遽挹(32),方勉保傭,督臧獲,躋而挈之(33),至于裂肩龜手。然猶家之視水如酒醪之貴。今也一任人之智,又從而信之機,發于冥冥(34),而形于用物(35)。灝溔東流(36),赴海為期。斡而遷焉(37),逐我頤指。向之所謂阻且艱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38)。
觀夫流水之應物(39),植木之善建(40)。繩以柔而有立(41),金以剛而無固。軸卷而能舒,竹圓而能通。合而同功(42),斯所以然也。今之工咸盜其古先工之遺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為成也。智盡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43)。噫,彼經始者取諸“小過”歟(44)!
(《劉賓客集》)
注釋①鑿——指水井。②謫居之明年——被貶的第二年。即唐穆宗長慶三年(823)。③主人授館于百雉之內——當地地方長官在城內(給我)提供了住所。百雉,大城的代稱。長三丈,高一丈的城墻為一雉。④周墉間(jian)之——周圍的城墻把江水隔開了。⑤以技自賈(gu)——用自己的技能謀生。賈,賣。⑥及江之涯,間不容畝——距離江邊,不到一畝地遠。⑦顧積塊峙焉而前耳——只是高聳的城墻擋在你面前罷了。⑧俾矗然之狀莫我遏已——使高高的城墻不能阻擋我。俾,使得;矗然之狀,高聳的樣子,此指城墻。⑨飭(chi)力——施工。⑩相(xiang)面勢——觀察地形。(11)比竹以為畚(ben)——把竹筒排列起來做成簸箕狀的器具。(12)中植數尺之臬——中間樹立起幾尺高的標竿。(13)輦石以壯其趾——運來石頭加固其根部。(14)索綯(tao)以為縆(geng)——搓合(幾條)繩子成為粗繩。索,搓緊。(15)縻(mi)于標垂——捆縛在標竿頂部。(16)外廉——外部有棱有角。(17)鍵——機關。(18)牝(pin)牡相函——凹的部分和凸的部分互相配合。(19)及泉而修綆(geng)下縋——到了江面的位置,將連接汲水器的長繩放下去。(20)建瓴(ling)之駛——(猶如)高處往下倒水那樣快速。建,傾倒;瓴,盛水的瓶子。(21)瓶繘(ju)不羸(lei)——汲水器和繩不受損壞。(22)枝長瀾——分出一股長流的水。(23)林杪(miao)——樹梢頭。(24)刳蟠木以承澍(shu)——挖空根干盤曲的木頭盛水(即做一個木槽接水)。(25)貫修筠以達脈——連通長竹管讓水流通(把竹管連接起來當輸水管)。(26)通洞環折——周旋曲折,四通八達。(27)周除而沃盥(guan)以蠲(juan)——(水)環繞臺階前,可以用來洗凈手臉。蠲,清潔。(28)入爨(cuan)而锜釜以盈——引入廚房可以滿足燒飯之用。锜釜,鍋。(29)飪(ren)餗(su)——烹煮食物。(30)雖瀵(fen)涌于庭,莫尚其沛洽也——即使庭院里有泉眼出水,也比不上它的到處都是水啊。沛,水充足;洽,全部沾濕。(31)陴——墻頭的矮墻。(32)撊(xian)然念懸流之莫可遽挹——猛然想到從上向下流的江水無法馬上汲取(到手)。(33)躋(ju)而挈之——舀滿(容器)把它提上來。(34)冥冥——指深遠的思想。(35)形于用物——具體表現在使用的機械上。(36)灝(hao)溔(yao)——水勢浩大的樣子。(37)斡(wo)而遷——轉移方向,改變道路。(38)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不能繼續保持它的高和深(意為城墻的高和江水的深都不能再阻礙人們用水了)。(39)應物——適應汲水器械。(40)植木之善建——標竿能夠樹立起來。(41)有立——產生功效。(42)合而同功——合成一體就共同發揮作用。(43)智盡于一端,功止于一名——智慧只用在一個方面,成功只限于一種東西。(44)彼經始者取諸“不過”歟——那個首創的人大概是從“小過”的卦象上得到啟發的吧!小過,卦名,艮上震下,象征下面靜止,上面運動(作者認為汲水器械放在水里的部分是不動的,水面之上的部分是動的,故有是說)。
賞析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受命擔任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刺史。到了第二年,才在城內靠近江邊的一所宅院安頓了家小。此處雖然緊挨長江,但因城墻、巖岸的阻隔,生活用水十分不便。后來有一位工匠幫助安裝了一個汲水的機械裝置,解決了用水問題,他便寫了這篇文章記述此事。
本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自然段,主要敘述了汲水機械制作的緣由、過程及功效。作者首先從當地人民的飲水習俗、自己居處的地形特征入手,并借工匠之口說出取水的困難、改進取水方法的必要性。工匠口中所言,正是作者心中所思。因此,當工匠提出“用機以汲”的建議之后,馬上得以采納。這段交待起因的文字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懸念,頗引人注目。因為,在當時科技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利用機械提取江河之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岸高流急的長江三峽附近施工,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那位“以技自賈”的工匠敢于毛遂自薦,就使得人們很想知道他是怎樣以“機”汲水的,結局究竟如何?
為了滿足讀者的上述愿望,文章的第二段詳細描述了工匠從勘察地形、構思營造方案,直到江中樹立木樁、岸邊與木樁以粗繩連接,繩上安裝鐵制滑輪……等整個制作過程。接下去作者連用“建瓴之駛”、“推轂之易”、“如搏而升”、“枝長瀾,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等比喻兼夸張的詞句,對這套裝置的迅捷靈活大加贊揚。同時,還列舉“沃盥以蠲”、“锜釜以盈”、“湯沐”、“濯浣”,“泄注于圃畦”的實例,用以證明“機汲”帶來的巨大效益。行文至此,對“機汲”的記述已經十分詳明,就此收筆,亦不失為一篇合制的記敘文,或稱之為“科普讀物”。但是作者意猶未盡,又將文章接著寫下去,這就是本文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自然段,是作者就機械汲水獲得成功生發的感思。這種感思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第三自然段)意在說明只要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可以征服那些“阻且艱者”,使之“逐我頤指”,為人類做出貢獻。這個結論,閃耀著“人定勝天”的進步思想,顯示出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第二層(第四自然段)則在總結了汲水機械制造成功的原因,進一步指出:人們不僅應當能夠按照前人的遺法做事,更重要的是應當有所革新、有所創制。這一見解,是作者理性思考的結晶,比之第一層感想更為精深獨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表露出的改造現實、人定勝天、破除陳規、開拓創新的思想觀念,并非心血來潮、突發奇想。而是其一貫思想的自然流露。他在早年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就是抱著這種思想?!坝镭懜镄隆笔『螅恢北毁H遭謗,但“變俗改新”的信念始終未曾動搖(《戲贈看花諸君子》諸作可證)。明乎此,我們再來研讀本文,就會感到:“濱江之俗,不飲于鑿,而皆飲之流”,人們對取水困難習以為常。這豈不是當時社會上隨波逐流風習的寫照嗎?當工匠提出“請用機以汲,俾矗然之狀莫我遏已”,作者當即表示贊同,“且命之飭力焉”。不正表現出他那引工匠為同道,力主“變俗”的思想嗎?他說“機汲”的成功在于“一任人(工匠)之智,又從而信之機”,不正是希望最高統治者能夠選賢任能、重整朝綱嗎?而“今之工咸盜其古先工之遺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為成也”的感慨,不正是對死守祖宗成法,不思變革進取的權臣們的譏諷嗎?可見,作者對“機汲”的記敘,不過是其“見志之具”(《獻權舍人書》),真正的用意乃是明“志”。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將本文作為一篇普通的記敘文加以解讀,則是有悖于作者的原意的。
上一篇:《參觀小雞出殼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雷鳴、噴火、蝶紛飛——印度洋漫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