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康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三十余年,口不二價。這并不是說三十余年物價沒有波動,這是說他三十余年沒有要過一次謊,就憑這一點怪脾氣他的大名便入了后漢書的逸民列傳。這并不證明買賣東西無需講價是我們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這只證明自古以來買賣東西就得要價還價,出了一位韓康,便是人瑞,便可以名垂青史了。韓康不但在歷史上留下了佳話,在當時也是頗為著名的。一個女子向他買藥,他守價不移,硬是沒得少,女子大怒,說:“難道你是韓康,一個錢沒得少?”韓康本欲避名,現在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嚇得披發入山。賣東西不講價,自古以來,是多么難得!我們還不要忘記韓康“家世著姓”,本不是商人,如果是個“逐什一之利”的,有機會能得什二什三時豈不更妙?
從前有些店鋪講究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金字招牌偶然還可以很驕傲地懸掛起來,不必大減價雇吹鼓手,主顧自然上門。這種事似乎漸漸少了。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在爾虞我詐的情形之下,講價便成為交易的必經階段,反正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看看誰有本事誰討便宜。
我買東西很少的時候能不比別人的貴。世界上有一種人,喜歡到人家里面調查物價,看看你家里有什么東西都要打聽一下是用什么價錢買的,除非你在每一事物上都粘上一個紙簽標明價格,否則將不勝其羅唣。最掃興的是,我已經把真的價錢瞞起,自欺欺人地只說了一半的價錢來搪塞他,他有時還會把頭搖得像個“波浪鼓”似的,表示你上了彌天的大當!我承認,有些人是特別的善于講價,他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堅如鐵石,韌似牛皮,所以他能壓倒那待價而沽的商人。我曾虛心請教,大概歸納起來講價的藝術不外下列諸端:
第一,要不動聲色。進得店來,看準了他沒有什么你就要什么,使得他顯著寒傖,先有幾分慚愧。然后無精打采地道出你所真心要買的東西,伙計于氣餒之余,自然歡天喜地地捧出他的貨色,價錢根本不會太高。如果偶然發現一項心愛的東西,也不可失聲大叫,如獲異寶,必要行若無事,淡然處之,于打聽許多種物價之后,隨意問詢及之,否則你打草驚蛇,他便奇貨可居了。
第二,要無情地批評。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你把貨物捧在手里,不忙鑒賞,先求其疵繆之所在,不厭其詳地批評一番,盡量地道出它的缺點。有些物事,本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嗜好不能爭辯”,你這東西是紅的,我偏喜歡白的,你這東西是大的,我偏喜歡小的。總之,是要把東西褒貶得一文不值缺點百出,這時候伙計的臉上也許要一塊紅一塊白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里軟了,價錢上自然有了商量的余地,我在委曲遷就的情形之下來買東西,你在價錢上還能不讓步嗎?
第三,要狠心還價。先假設,自從韓康入山之后每個商人都是說謊的。不管價錢多高,攔腰一砍。這需要一點膽量,要狠得下心,說得出口,要準備看一副嘴臉。人的臉是最容易變的,用不了多少錢,那副愁云慘霧的苦臉立刻開霽,露出一縷春風。但這是最緊要的時候,這是耐心的比賽,誰性急誰失敗,他一文一文地減,你就一文一文地加。
第四,要有反顧的勇氣。交易實在不成,只好掉頭而去,也許走不了好遠,他會請你回來,如果他不請你回來,你自己要有回來的勇氣,不能負氣,不能講究“義不反顧,計不旋踵”。講價到了這個地步,也就山窮水盡了。
這一套講價的秘訣,知易行難,所以我始終未能運用。我怕費功夫,我怕傷和氣,如果我粗脖子紅臉,我身體受傷,如果他粗脖子紅臉,我精神上難過,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記起鄭板橋愛寫的那四個大字:“難得糊涂”。
《淮南子》明明地記載著:“東方有君子之國”,但是我在地圖上卻找不到。《山海經》里也記載著:“君子國衣冠帶劍,其人好讓不爭。”但只有《鏡花緣》給君子國透露了一點消息。買物的人說:“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物的人說:“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并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照這樣講來,君子國交易并非言無二價,他還是要講價的,也并非不爭,也還有要費口舌唾液的。什么樣的國家,才能買東西不講價呢?我想與其講價而為對方爭利,不如講價而為自己爭利,比較的合于人類本能。
有人傳授給我在街頭雇車的秘訣:街頭孤零零的一輛車,車夫紅光滿面鼓腹而游的樣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群鳩形鵠面,你一聲吆喝便會蜂涌而來,競相延攬,車價會特別低廉。在這里我們發現人性的一面——殘忍。
(1949年臺北正中書局《雅舍小品》)
賞析這篇小品撇開高論不談,細心地來剖析市場上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心態,頗有情趣。作者先說隱逸者韓康采藥名山,賣藥長安,不愿聞名于世,卻因為“口不二價”,即不道謊,反而落得個婦孺皆知的好名聲。從韓康故事,作者推出新穎而中肯的結論:“這并不證明買賣東西無需講價是我們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這只證明自古以來買賣東西就得要價還價”。這就肯定了買賣雙方講價錢不僅不算卑鄙慳吝,倒頗合于人情事理。
這樣,就引出講價的“學問”:“要不動聲色”。“要無情地批評”。“要狠心還價”。“要有反顧的勇氣”。這四股文章襲入了一般人的內心世界,發掘了歷來深埋于世人心中的隱秘,傳神地寫出了講價者的心態、神態,可謂惟妙惟肖,刻露盡相,是勾魂攝魄之筆。
但是,正如“文章不可不做,又不可太做”的格言,講價,固然不可不講,但又不可太講。在“講價”這門學問上似乎有三種作風:一種是寸利必爭,錙銖必較,可謂庸俗、殘忍;一種是默默地實行爭利,又堂皇地宣揚利人,可謂虛偽、陰險;一種是知利而不爭,愿難得糊涂,可謂高雅、達觀。三種作風的不同,全在對講價的分寸把握上。作者顯然是屬“難得糊涂”一派。
這篇小品的筆法主要運用了反諷,先肯定“講價”的合于人情,然后把“講價”的文章做到極端,簡直要寫一部講價經,看去作者寫得非常認真、仔細。你看,有總的原則:“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堅如鐵石,韌似牛皮。”又有步步為營的策略:四條秘訣。可是文章的極處,也就成了“講價”者的覆滅之淵。文章做完,我們會發現作者是頗為厭惡那種小市民味的津津計較主義。這一番漫談,先設陷阱,后引人上路,終于翻進坑里。須知,這種手法是頗為高明的招數。
最后,當我們細細品味這篇小品時,會有余味無窮之感。如果把“講價”一事從一般的買賣中推而廣之,那么,作者的一番話便有了頗為深邃的哲理味兒了。文學作品是形象的存在,形象有多義象征性,我們盡可以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去把作品讀活。
上一篇:《“旁若無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