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是城市建筑藝術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沖淡的圖畫。
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你要在這種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機會看見她,接觸到她優嫻貞靜的風度。它不是鄉村的陋巷,湫隘破敗,泥濘坎坷,雜草亂生,兩旁還排列著錯落的糞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小販憧憧來往,黝黯的小門邊,不時走出一些趿著拖鞋的女子,頭發亂似臨風飛舞的秋蓬,眼睛里網滿紅絲,臉上殘留著不調和的隔夜脂粉,頹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
這種小巷,隔絕了市廛的紅塵,卻又不是鄉村風味。它又深又長,一個人耐心靜靜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這么曲折,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彎,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靜。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論什么時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寧靜的黃昏,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圍墻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墻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墻里常是人家的竹園,修竹森森,天籟細細;春來時還常有幾枝嬌艷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從墻頭殷勤地搖曳紅袖,向行人招手。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著,不見一個人影,因為那都是人家的后門。偶然躺著一只狗,但是決不會對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動人處就是它無比的悠閑。無論誰,只要你到巷里去躑躅一會,你的心情就會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種和平的靜穆,而不是陰森和肅殺。它鬧中取靜,別有天地,仍是人間。它可能是一條現代的烏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樂帳,一部興衰史,可是重門疊戶,諱莫如深,夕陽影里,野草閑花,燕子低飛,尋覓舊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凈化一切,籠罩一切,使人忘憂。
你是否覺得勞生草草,身心兩乏?我勸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將息,會使你消除疲勞,緊張的心弦得到調整。你如果有時情緒煩躁,心境悒郁,我勸你到小巷里負手行吟一陣,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你有愛人嗎?我建議不要帶了她去什么名園勝境,還是利用晨昏時節,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們倆可以隨意談天,心貼得更近,在街上那種貪婪的睨視,惡意的斜覷,巷里是沒有的;偶然呀的一聲,墻門口顯現出一個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簡出的姑娘,看見你們,會嬌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洶洶中的一道避風塘,給人帶來安全感;是城市喧囂擾攘中的一帶洞天幽境,勝似皇家的閣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愛逐臭爭利,錙銖必較的,請到長街鬧市去;愛輕嘴薄舌,爭是論非的,請到茶館酒樓去;愛鑼鼓鉦鏜,管弦嗷嘈的,請到歌臺劇院去;愛寧靜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歡迎你!
一九三○年秋
賞析巷,是中國城鄉常見的一種建筑文化景觀。無論在大都市還是在山村水鄉隨處可見。然而作者卻對江南小城中的巷有著特殊的偏愛。這不僅是因為作者從小生長在南國,對故鄉的風物有一種天然的戀情,更重要的是江南小市鎮的巷中,那特有的恬靜、清幽的氣氛和古雅沖淡的意境,寄托著作者厭棄塵囂、鄙薄功名利祿的淡泊心懷,體現著作者的一種人生追求。
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在作者筆下,江南小城中的巷是那樣的清幽恬靜:它“又深又長”,風度“優嫻貞靜”,“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它寧靜如黃昏,“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足音”。更令人陶醉的是,它品質“澄明如水”,具有凈化一切籠罩一切的魅力,只要你到巷里去躑躅一會,你的心情就會“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樣變得和平靜穆。更有甚者,它可使情緒煩躁心境憂郁的人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這哪里是僅僅在寫巷,分明是借巷來寫人,寫一種人格,寫作者執著追求的一種寧靜淡泊、善于深思默想而厭棄塵囂的人格!
作者筆下的巷,又是自己所憧憬的一種人生境界的象征。它既不像“鄉村的陋巷,湫隘破敗,泥濘坎坷,雜草叢生”,又不像上海的里弄“擁擠得喘不過氣”來,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滿目塵土”、黃沙彌天。它是那樣的優美、古樸、雅致,令人神往:它到處有斑斑駁駁的苔痕,蒼翠欲滴的藤蘿,修竹森森;它靜中有動,那娉娉婷婷的桃花杏花“搖曳紅袖”,好像在“向行人招手”,即使“偶然躺著一只狗”,它也“決不會對你狺狺地狂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里沒有“貪婪的睨視、惡意的斜覷”,可使朋友、情人間的心貼得更近……讀到這里,讀者不禁會拍手叫絕: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理想境界!
寫到此處,恐怕有人會誤以為進入了仙山瓊閣,所以作者特意提醒人們,這巷雖“別有洞天”,“隔絕了市廛的紅塵”,但“仍在人間”。作者憧憬的并不是得道成佛的靈境,而只是一個在“喧囂擾攘”的城市中的“一帶洞天幽境”,一個鬧中取靜的“避風塘”。透過這一理想境界,人們看到了作者面對著一個人欲橫流的世界,卻鄙薄那“逐臭爭利,錙銖必較”的市儈習氣,追求寧靜淡泊的高尚人格的嚴謹的人生態度。
借景抒情也是本文顯著的特點之一。文章運用了一連串生動貼切的比喻、擬人、對比、映襯的手法,抒發了作者對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的贊美欽佩之情和對功名利祿、市廛塵囂的鄙視態度。這種鮮明而強烈的愛憎感情與景物描寫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使讀者不由自主地同作者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
上一篇:《紅海上的一幕》原文|賞析
下一篇:《論解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