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豐富多彩的寓言世界
“寓言”一詞出自《莊子》,寓即寄寓、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某些生活經驗和其所表達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出來。故事大都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在先秦寓言的發(fā)展過程中,《戰(zhàn)國策》《孟子》只是偶一為之?!稇?zhàn)國策》保存了五十四則寓言,其中著名的有“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鷸蚌相爭”“亡羊補牢”等,充滿了人生哲理?!睹献印分械闹⒀杂小稗朊缰L”“齊人有一妻一妾”等,善于描摹人情世態(tài)?!肚f子》中的寓言有一百八十一則,數量較多,只是為闡明一個中心思想服務,屬于說理的組成部分,并未能成為獨立的文學,典型的寓言有“庖丁解?!薄隘Y僂承蜩”等,特點是奇幻玄虛、怪誕神奇、出人意表。韓非有意識地系統(tǒng)收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進門分門別類的安排,形成寓言故事集?!俄n非子》共有寓言二百二十三則,主要集中在《內儲說》《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篇,主要取材于歷史事跡和現(xiàn)實生活,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代表性故事“棘刺母猴”“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鬼容易”“買櫝還珠”等,影響深遠?!读凶印窊Q是戰(zhàn)國人列御寇所作,但此書在漢代已亡佚,現(xiàn)存《列子》出現(xiàn)在魏晉之間,也保存了九十九則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歧路亡羊”等膾炙人口,特點是想象豐富,善于寫人物的心理活動。
漢代保存寓言最豐富的是《淮南子》。《淮南子》的寓言種類豐富、搖曳多姿,善于選取歷史故事說明道理,這種歷史故事的主角實有其人,但不必實有其事;又會巧妙地以日常生活進行比喻,貼近人生更能說服人心;偶爾也借鑒了莊子的筆法,用奇幻的形象來說明道理。寓言是先秦諸子常用的說理手法,不僅能夠提高讀者的閱讀快感、激發(fā)讀者的傾聽興趣,而且能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作者的觀點。
《淮南子》的寓言,茲擷取若干有意義的故事分為三類,解讀如下:
一是歷史故事。
(1)宓子論過
“宓子論過”出自《齊俗訓》,講的是認識一個人,不能據一時一地的言談舉止,就輕易地批評,誤解別人的本意。
賓有見人于宓子者。賓出,宓子曰:“子之賓獨有三過:望我而笑,是攓也;談語而不稱師,是返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賓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談語而不稱師,是通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惫寿e之容,一體也;或以為君子,或以為小人,所逢視之異也。
(譯文:宓子的一個朋友帶一位客人來拜訪宓子??腿俗吆?,宓子對這個朋友說:“你帶來的這位客人有三處過失:一見我就笑,是輕慢不懂規(guī)矩的表現(xiàn);言談中從不提起自己的老師,是一種背叛師門的行為;交情尚淺而推心置腹地說話,這是不懂禮貌的表現(xiàn)?!蹦强腿朔瘩g道:“我一見你就笑,說明我坦蕩無私;交談中不提及老師,是為了打通師門之間的隔閡,以便來往;交情不深而敢說心里話,是對朋友忠誠和信任的表現(xiàn)?!边@人的言行本來就是一樣的,但有人認為他是君子,有人認為他是小人,這完全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緣故。)
(2)公儀休嗜魚
“公儀休嗜魚”出自《道應訓》: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
(譯文:公儀休任魯國的宰相,很喜歡吃魚。國內不斷有人給公儀休送魚,公儀休都沒有接受,他的學生勸說道:“老師愛吃魚,卻又不接受他人送的魚,這是為什么?”公儀休答道:“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不要這魚。如果接受了這魚,那么就會因受賄而被罷免宰相之職,到那時,我雖然還愛吃魚,卻再也不能滿足這一嗜好了。現(xiàn)在我不接受這魚,就不至于被罷免宰相的職位,就能永遠地、經常地吃到魚了。”)
這里講公儀休拒絕受賄的事,實際上還是明哲保身的意思,并沒有更深的含義。《史記·循吏列傳》也記載了同樣的故事: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史記》所載與《淮南子》頗有不同,《史記》著重強調接受了獻魚的賄賂,則要聽命于人,不免枉法,導致失去相位,這是從利害得失的角度考慮接受魚的代價。最后說聰明的人仰仗別人不如仰仗自己,與其靠別人幫助自己,不如自己成全自己。
(3)九方皋相馬
“九方皋相馬”出自《道應訓》,寓意是分析事物,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抓住內在實質。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對曰:“良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相天下之馬者,若滅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馬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臣有所與供儋緾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使之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馬矣,在于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牡而黃。”使人往取之,牝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問之曰:“敗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伯樂喟然大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貴乎馬者。”馬至,而果千里之馬。
(譯文:秦穆公對伯樂說:“你的年紀大了,你的子孫之中有沒有會相馬的?”伯樂答道:“一般的良馬,可以觀察它的外表、筋骨。天下難得的千里馬,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這種馬奔跑起來,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和足跡。我的子孫都不大中用,他們可以告訴您哪些是良馬,但是無法告訴您哪些馬是天下最好的馬。我有一個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庇谑悄鹿删欧礁尥獬稣荫R,過了三個月他回來報告說:“已經得到了一匹好馬,放養(yǎng)在沙丘(地名)了?!蹦鹿珕枺骸笆鞘裁礃拥鸟R?”他答:“是一匹黃色的公馬(牡而黃)?!蹦鹿扇说缴城鹑●R,一看竟是一匹黑色的母馬(牝而驪)。穆公很不高興,責問伯樂說:“你推薦的那個九方皋連馬匹是黃是黑,是公是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能識別馬的優(yōu)劣呢?”伯樂回答說:“這正是他勝過我千倍萬倍的地方??!因為他在相馬時所注意的是內在的本質的東西,而忽略的是外表的非本質的東西,這可比一般的觀察重要多了?!焙髞眈R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無雙的好馬。
陜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石馬舊影
([法]謝閣蘭攝于1914年)
作者以相馬為比喻,意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質和現(xiàn)象,人們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認識事物。后來還形成一句成語“牝牡驪黃”,比喻不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表面現(xiàn)象。故事中的伯樂、九方皋、秦穆公都是實有其人,而有關“牝牡驪黃”的問答則并非實有其事,也不可能實有其事。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是先秦寓言寫作的常用手法。
(4)善呼者
“善呼者”出自《道應訓》,說明用人當不拘一格。身懷大智之人,當然要收羅、擁有小技之徒,也應重視他們,小技雖不及大智,但在某種情況下也能派上用場。
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惫珜O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對曰:“無有?!惫珜O龍曰:“與之弟子之籍!”后數日,往說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來。
(譯文: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他的弟子說:“沒有能耐的人,我是不會與他交往的?!蹦橙?,有個身穿粗布衣服、腰系爛繩子的人來求見,并說:“我很會呼喊?!惫珜O龍環(huán)顧了周圍的弟子,問道:“你們當中有善于呼喊的人嗎?”弟子們回答道:“沒有?!惫珜O龍便說:“留下他,把名字登在名冊上?!边^了幾天,公孫龍去燕國游說燕王,走到一條大河邊時,擺渡的船停在河那邊。公孫龍于是叫那個善于呼喊的人大聲呼喊,一喊對面的船就撐了過來。)
(5)后世知音
“后世知音”出自《修務訓》:
昔晉平公令官為鐘,鐘成而示師曠。師曠曰:“鐘音不調。”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為調,而以為不調,何也?”師曠曰:“使后世之無知音者則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鐘之不調?!惫蕩煏缰普{鐘也,以為后之有知音者也。
晉平公新鐘鑄成,請樂工測試,都認為音節(jié)諧調,唯獨師曠認為不諧調。晉平公大惑不解,師曠說,鐘聲是否諧調,今日無人肯說,后世自有公斷,蒙得過一時,蒙不過長久。那么師曠和樂工的判斷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音樂知識很難為一般人所掌握,二是樂工們不敢說出真理。依我的看法,樂工們久習此道,孰是孰非當然很清楚,恐怕涉及長官的利益,只得違心地點頭稱諧調。這更能反映出師曠敢于堅持真理的可貴精神。
二是民間百態(tài)。
(1)北楚任俠者
“北楚任俠者”出自《氾論訓》,告訴我們分析問題要抓住實質,弄清因果關系,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北楚有任俠者,其子孫數諫而止之,不聽也。縣有賊,大搜其廬,事果發(fā)覺,夜驚而走,追,道及之。其所施德者皆為之戰(zhàn),得免而遂反。語其子曰:“汝數止吾為俠,今有難,果賴而免身,而諫我、不可用也!”
知所以免于難,而不知所以無難,論事如此,豈不惑哉!
(譯文:北楚有個人到處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他的子孫們多次勸他莫做那些得罪人的事情,但他堅持不聽??h城有賊,官府搜查他的家,事情敗露,他驚慌地連夜逃跑,縣吏緊追不舍,終于追上了他。幸虧他平時幫助過的人們趕來幫他搏斗,他才免于禍患而回到家里?;丶液髮鹤诱f:“你好幾次阻止我行俠仗義,今天遇到災難,卻恰恰是平時行俠時幫助過的人使我免于一死,看來你們勸我的那些話是不管用的?!?/p>
知道為什么能夠免遭災禍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夠不招惹災禍,像這樣看待事情,豈不是很糊涂嗎?)
《氾論訓》中的“宋人嫁子”講的也是同樣的故事,說:
宋人有嫁子者,告其子曰:“嫁未必成也,有如出,不可不私藏。私藏而富,其于以復嫁易。”其子聽父之計,竊而藏之。君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其父不自非也,而反得其計。知出藏財,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
(2)佩玦逐兔
“佩玦逐兔”出自《氾論訓》:
楚王之佩玦而逐兔,為走而破其玦也,因佩兩玦以為之豫,兩玦相觸,破乃逾疾。亂國之治,有似于此。
(譯文:楚王佩帶玉玦追逐兔子,因馬太快而撞壞玉玦,于是預先佩帶兩塊玉玦做準備,兩塊玉玦相互碰撞,毀壞得更快?;靵y國家的政治,跟這個很像。)
寓意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有用,一味貪多是無用的,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3)三人同舍
“三人同舍”出自《詮言訓》:
三人同舍,二人相爭。爭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一人雖愚,必從旁而決之,非以智,不爭也。
(譯文:三個人在同一個房間,有兩個互相爭斗。爭斗的人都自以為是對的,不愿聽對方的辯解。另外一個人雖然愚笨,一定在旁邊裁決,不是因為他更加智慧,而是他不參與爭斗。)
河南淮陽漢墓出土陶舍
爭斗雙方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帶有偏見地看待對方,因此自以為是、互不相讓,在這種情況下,第三者即使再蠢再笨,也能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因為他沒有卷入利益紛爭,對待爭議反而更加客觀?!?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zhiyan/lz/"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明只有置身利益之外,才能有公正客觀的視野。
(4)西家之子
“西家之子”出自《說山訓》,說: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譯文:東邊一家人的母親死了,她的兒子哭得并不是很傷心。西邊這家人的兒子見了,跑回家去對他母親說:“母親何必吝惜生命而不快點去死呢?你如果死了,我肯定會很悲痛地哭你?!睂嶋H上那一個想要他母親快點死的人,即使他母親日后死了,他也必定不會很悲痛地哭。那些說沒有空閑讀書學習的人,即使有空閑也不會去讀書學習。)
唐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代“孝子”郭純?yōu)榱蓑_取孝廉,治喪期間每次于母親亡靈之前哭時故意撒飯渣之類于地上,引飛鳥來吃。反復多次形成條件反射,鳥一聽到就會競相飛來覓食,郭純贏得了孝名,朝廷頒發(fā)匾額來表彰郭純的孝心。
傳統(tǒng)儒家思想重視孝道,一方面固然鼓勵了人心,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通過虛偽的行動來沽名釣譽。西家之子自詡盡哀不遜東家子,卻希望他母親早點死亡。作者又引申說,平時沒有時間學習的人縱使有了時間也不會學習。但西家之子這個故事的深層寓意是說一個人對待事物的好惡愛憎,要看他在實踐中表現(xiàn)的態(tài)度,而不是他的說辭。如果愿意做某件事情,就會克服困難積極主動,不愿意做某件事情,就會胡言亂語設法搪塞。
(5)躄盲合作
“躄盲合作”出自《說山訓》,告訴人們應該去做能夠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的事情,相互協(xié)作,共同達到最好的結果。
寇難至,躄(bì,跛腳的人)者告盲者,盲者負而走,兩人皆活,得其所能也。故使盲者語,使躄者走,失其所也。
(譯文:當兵災來臨的時候,腿腳不便的人將此消息告訴盲人,盲人背上他并且根據他的指示前進,兩人都能幸免于難。反之,如果讓盲人負責指路,腿腳不便的人負責背人,那就無法發(fā)揮彼此的特長。)
(6)一目之網
“一目之網”出自《說山訓》,指出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
鳥兒入網被捉,自然是一只網眼的功勞,但是沒有整張羅網,也就不可能捕到鳥。不能因為局部的功勞,而否定整體的作用,局部依靠整體才能成功,脫離了整體,局部也就沒有意義了。整張的羅網是客觀的存在,成功捕鳥的網眼卻是隨機的。既可以是這個網眼,也可以是那個網眼。一個人的成功也是如此,離不開單位、家庭和朋友的支持,過分地夸大個人的作用,是不公允的。
(7)郢人鬻母
郢人鬻母出自《說山訓》:
郢人有鬻其母,為請于買者曰:“此母老矣!幸善食之而勿苦。”此行大不義而欲為小義者。
郢人出賣自己的母親,還假惺惺地要求買家善待自己的母親,莫要使其受苦。賣母本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卻假裝關心體貼母親,真是虛偽到了極致!
(8)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出自《人間訓》,是一則有名的故事,寓意深刻,告誡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悲傷失望,因為幸福的背后隱伏著災難,災難的事情可能轉變?yōu)楹檬拢虼巳藗円摤F(xiàn)實,平心靜氣地對待發(fā)生的一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譯文: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算命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地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鄰居們都前來慰問他。算命人的父親說:“這事誰知道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算命人的父親說:“這事誰知道就不是一件壞事呢?”
算命人家中有很多好馬,算命人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算命人的父親說:“這事怎見得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zhàn)。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算命人因為腿瘸而免于征戰(zhàn),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所以,??梢赞D化為禍,禍也可以轉化為福,這種相互轉化沒有止境,而且深奧玄妙不可預知。)
(9)魯人報仇
“魯人報仇”出自《人間訓》,說的是舍得用生命去履行自己義務的人,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魯人有為父報仇于齊者,刳其腹而見其心。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門,上車而步馬,顏色不變。其御欲驅,撫而止之曰:“今日為父報仇,以出死,非為生也。今事又成矣,又何去之?”追者曰:“此有節(jié)行之人,不可殺也。”解圍而去之。
(譯文:魯國有個人到齊國為父親報仇,他把仇人的腹部割開,讓人能看見仇人的心臟。而后他從容地坐下,把帽子戴好,再不慌不忙地起身換好衣裳,慢慢地走出門,坐上車,讓馬慢慢地溜達,面色一點不變。替他趕車的人想打馬快點跑,他卻拍拍駕車人的肩膀阻止道:“我今天到這里來為父親報仇,出門時就做了死的準備,根本就沒有想著能再活著回去?,F(xiàn)在事情已經辦成了,又何必怕人趕來殺我呢?”追趕的人聽到了他的這番話,說:“這是個極守孝道,很有骨氣的人,不應該殺他?!彪S后撤去了包圍,走了。)
(10)鄙人棄玉
“鄙人棄玉”出自《修務訓》:
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
鄉(xiāng)野之人得到一塊璞玉,喜歡它的形狀,將它作為寶貝收藏,拿給人看,別人認為這是石頭,于是舍棄了它。璞玉是美玉的初型,經過匠人的雕琢,即可成為美玉。因此鄙人的眼光未必有問題,但別人說是石頭,便輕易地相信了,這就是沒有知識的罪過了。因此,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做到明辨是非,就不會被別人蠱惑了,那些輕易被騙的人,本質上是知識的缺乏。
三是奇幻世界。
(1)罔兩問景
“罔兩問景”出自《道應訓》:
罔兩問于景曰:“昭昭者,神明也?”景曰:“非也。”罔兩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謝,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輝燭四海。闔戶塞牖,則無由入矣。若神明,四通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而不可為象,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譯文:罔兩問影子:“那明亮的日光就是神明么?”影子回答:“不是?!必鑳捎謫枺骸澳阍趺粗赖模俊庇白诱f:“太陽每天從扶桑升起又從西邊落下去,它照耀在宇宙間,那明亮的光輝,照耀四海。可是門窗緊閉的地方,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了。但神明卻能四通八達,無所不及,上至九天,下居大地,生育萬物而不露痕跡,片刻之間便能掩蓋四海之外的地方,明亮的日光哪有這樣的神通呢?”所以《老子》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沖破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保?/p>
太陽的光輝雖然照耀天下,但是一旦關起門窗,就有照不到的地方;神明雖然不能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但天上地下、海內海外無所不至,化育了世間萬物也不會讓人知道。因此,做人不要像太陽那么招搖,要像神明那樣無影無形,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
(2)狡狐搏雉
“狡狐搏雉”出自《人間訓》:
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夫人偽之相欺也,非直禽獸之詐計也。
(譯文:狐貍捕殺野雞,一定先放低身體斂收耳朵,等待野雞的到來。雞看到它并相信它畏縮的樣子,不加防范,所以雞被狐貍擒獲。如果狐貍瞪大眼睛、聳立尾巴,野雞看到自己一定會被捕的勢頭,就會驚懼著向遠處飛,避開憤怒中的狐貍。人與人之間也互相作偽欺騙,不僅是禽獸的欺詐計策。)
狐貍捕殺野雞,采取的是假裝軟弱來欺騙對方,騙取獵物的信任,從而一舉擒獲;如果一開始擺出勢在必得的樣子,反而使對方有了充分的警惕。動物捕獵如此,人間之事也是如此。大家習慣偽裝起來互相欺騙,將對方視為獵物,喪失了純樸的本性。《老子》要求絕學棄智,正是看清了智慧粉飾了狡詐,成為變惡的幫兇。
上一篇:《淮南子·嚴謹縝密的謀篇布局》精解
下一篇:《淮南子·親孫的舉報和家臣的背叛》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