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51〕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52〕。”禹曰:“俞!乃言厎〔53〕可績。”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54〕哉!”
〔注釋〕 皋陶(ɡāo yáo): 即咎繇。舜時為掌刑的士官。禹晚年,被推選為繼承人,而早死于禹。謨,文體,用于記載議謀要事。 允: 信奉。迪: 導,遵循。厥: 其,指先代賢君。 弼(bì): 輔佐。諧: 和諧,同心協力,團結一致。 俞: 表示肯定的語氣詞。 都: 贊嘆詞。 慎厥: 謹慎對待自身。 身修思永: 加強道德修養,思考問題要深遠。 惇(dūn)敘: 厚待于人要有等次區別。 庶明: 一群賢明之人。勵翼: 要相互勉勵做好輔佐。 邇可遠: 可以由近而推至遠。茲: 此。 昌言: 美言。 咸: 都、全。時: 是,如此。 帝: 帝堯。 哲: 明智。 官: 任用。 驩兜(dōu): 驩即歡,堯時官員,與共工相善。 有苗: 即三苗,古族名,其地在今江蘇、安徽、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舜時遷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 令: 善。色: 臉色。孔: 大。壬: 奸佞。 亦: 大,大凡。九德: 九種品德,即下文所說的“寬而栗”至“彊而義”。 乃言: 一作“丂言”。丂(kǎo),稽考。 載: 為。采采: 事事,許多事。 寬而栗: 寬宏大量而又嚴肅恭謹。 柔而立: 性情溫和而又敢于堅持原則。 愿而恭: 謹慎小心而又處事莊重。 亂而敬: 有能力而又辦事認真。 擾而毅: 恭敬柔順而又果敢堅定。 直而溫: 正直不阿而又態度溫柔。 簡而廉: 著眼大處而又從小處著手。 剛而塞: 剛正有則而又多方思考。 彊而義: 堅強勇敢而又合乎道義。 宣: 表現,踐履。三德: 上述九德中的任三種。 浚: 恭敬。明: 勉力而行。家: 大夫的采邑。 亮: 佐理。采: 事。有邦: 有國,指可為諸侯。 翕(xī): 含。翕受: 含九德而并用。敷施: 普遍推行。 九德: 指行為合于九德者。事: 擔任職事。 俊: 才德過于千人者。乂(yì): 才德過于百人者。 百僚: 擔任各種職事的全部官員。師師: 互相為師。 時: 善。 撫: 順應,隨從。五辰: 金、木、水、火、土五星,這里泛指天象。 庶: 眾多。凝: 成就。 逸: 安逸。欲: 私欲。邦: 諸侯。 一日二日: 指天天。萬幾: 萬端,指所發生的眾多事情。 曠: 空。庶官: 眾官。 天敘: 天定。典: 常,法規,指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倫常。 敕(chì): 命令。五典: 即五常。惇: 厚。 天秩: 天所規定的尊卑貴賤次序。 自: 遵循。五禮: 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之禮。庸: 常。 寅: 敬。同寅: 君臣上下互相尊重。協恭和衷: 同心一意。 五服五章: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服裝各有其相應的五種不同文采。 五刑五用: 五種刑法各自應用于與其相應的罪行。 〔51〕 懋(mào): 勉力。 〔52〕 朕: 我。在秦始皇稱帝前,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惠: 順。厎(zhǐ): 必定。 〔53〕 厎: 這里意為致,求得。 〔54〕 曰: 當作日。贊: 輔佐。襄: 治理。
(賀圣迪)
〔鑒賞〕 本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至“謨明弼諧”,提出全篇主旨。其下至“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是第二部分,主張繼承發揚傳統,表現在三個方面: 修身、知人、安民。最后談輔弼大臣怎樣做才能實現修身、知人、安民。本文所論述的是治國方略,突出了九德和五典的作用。
《皋陶謨》是后人根據皋陶的傳說整理而成的。其重編寫定時代,學者多主張在春秋戰國時,自皋陶活動的堯舜禹之時到春秋,經歷夏商西周三代,歷時至少13個世紀。作為傳說,它不斷地被更新著的語詞所復述。這些多次被今譯的語詞,其所表達的含義不同于皋陶在世之時是顯而易見的。與語詞的含義發生變化的同時,還存在著內容的增刪改動。講述傳誦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會自覺地去做,因為理解領會的不同也會無意地使其思想變化。思想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又具有歷史與邏輯的不一致性。還有要考慮到單音節詞有歧義和古人思維比較混沌這些因素的存在。這一切,使我們在確認文中思想的具體歷史時期時,感到十分困難。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還是可以肯定是屬于皋陶及其時代的。
本文在談到天及天人關系時說:“天敘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又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其中的天民關系論,自然不是虞、舜、禹時代的說法。然而,以抽象的天為至高無上之神,在當時出現卻是合乎歷史和思想發展的邏輯的。對神的信奉,起始于原始時代。各民族在其原始時代信神的初期為多神教的信仰,以天上之神而言,有日、月、星、風、雨、雷、電、云、霓等方面的神。隨著社會的發展、認識的提高,當國家形成之時,在宗教信仰上也創造了至上神。在我國至上神名為天,其他諸神都降而為其臣屬。這正是華夏族的君主體制形成在神靈世界的反映。皋陶活動的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公共機構正向階級統治工具國家轉化,部落聯盟長正蛻化為國君。在這個時代有天神觀念,假天之名而說“有典”、“有禮”,神化等級關系及服務于這種關系的禮儀也是必然的。在部落聯盟之間發生戰爭時,以天之命宣揚自己有德,聲討對方之罪,也是可能的。至于“五禮”、“五服”、“五章”、“五刑”的概念,以數字五來稱禮、服、章、刑,顯然是后起之說,是受五行說世界圖式影響的結果,不屬皋陶本有的世界觀。天作為至上神而存在,并不否定其他諸神的地位與作用。早于天神觀念出現的五星之神: 太白、歲、辰、熒惑、鎮,即現在的金、木、水、火、土的信仰仍舊保持著,要求人的行為“撫于五辰”。五星之神在天神出現后從屬于后者。按照后世的說法,五星之神以其運行來顯示天道。這是一種理智性的天命觀。然而,商代卜辭中所反映的天神信念,以天神為恣情任意、喜怒無常者。本文的天神顯然是理智之神,而非不可捉摸者。這大概是《皋陶謨》的整理者將其“現代化”的結果。
文中的“慎厥身修思永”說修身,“惇敘九族”話齊族,“庶明勵翼”語治國,而“邇可遠在茲”可視為平天下。此處修身、齊族、治國、平天下之論,同《堯典》以下之說相似:“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兩者的區別在于,《皋陶謨》中為皋陶之論,而《堯典》中為史家寓論斷于敘事。前者被視為夏朝創立前夜的意識,后者則是“曰若稽古”者之言。問題是皋陶的思想與《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的關系是怎樣的。是子思發展了傳說的皋陶之說,還是《皋陶謨》的作者本于《大學》而敷衍出這段話?由修身而齊族而治國至于平天下的意識,在皋陶及其時代也不是沒有產生的可能。而其中的齊族,更能體現國家形成前,氏族社會的特點。到子思的時代,氏族制崩潰,家的地位上升,因此他在繼承前人思想的時候,以家代族,作了更為簡明的概括。
本文重德,對后世的政治與思想深有影響。
上一篇: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董其昌
下一篇:禮運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