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庖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數)〔術〕,以合六爻之變。暨于黃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于是建歷紀,協律呂,用稽道原,然后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記稱隸首作數,其詳未之聞也。按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
往者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自時厥后,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命世。蒼等因舊文之遺殘,各稱刪補。故校其目則與古或異,而所論者多近語也。
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干者知,發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且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教習國子。雖曰九數,其能窮纖入微,探測無方。至于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難為也。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于此耳。
《周官·大司徒》職,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說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夫云爾者,以術推之。按《九章》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術,皆端旁互見,無有超邈若斯之類。然則蒼等為術猶未足以博盡群數也。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原其指趣乃所以施于此也。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句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立兩表于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時,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句、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以徑寸之筩南望日,日滿筩空,則定筩之長短以為股率,以筩徑為句率,日去人之數為大股,大股之句即日徑也。雖夫圓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徽以為今之史籍且略舉天地之物,考論厥數,載之于志,以闡世術之美,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于《句股》之下。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51〕者四望。觸類而長之〔52〕,則雖幽遐詭伏〔53〕,靡所不入,博物君子,詳而覽焉。
〔注釋〕 庖犧: 又作包犧、伏犧等,中國古代的傳說人物。 八卦: 周易的八種圖形。卦由稱為爻的“—”和“--”兩種符號,三個一組而成。分別名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卦又可象征其他事物。 通神明之德: 通曉變化的性質。 類萬物之情: 類分萬物之情狀。 九九: 即乘法口訣,至遲在戰國時已有。 六爻: 六個爻組成一個卦,稱為重卦,有六十四個,代表天地萬物,如乾卦為。演卦時,組成卦的每個爻,陽爻(—)可變陰爻(--),陰爻(--)也可變陽爻(—)。 黃帝: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部落聯盟領袖。后以其為“人文始祖”,加以祭祀。后世曾將許多發明創造附會于他,數學是其中之一。 歷紀: 日月運行軌道的分紀。 律呂: 六律六呂的合稱,即十二律。其中,單數為律、偶數為呂。律是與尺度相關的音高標準。 兩儀四象: 《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指天地,有時也指陰陽。四象之說歷來不一,有四時,有陰陽剛柔,有吉兇、變化、悔吝、剛柔,有太陰、少陽、少陰、太陽等。 隸首: 傳為黃帝之臣,創作算數。 周公: 即姬旦,輔助兄姬發伐紂滅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攝政。傳說他以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為九數。 張蒼(約前260—前152): 秦漢際陽武(治今河南原陽東南)人。秦時為御史,參加農民起義。漢初,累官至丞相,通天文、數學,編有《九章算術》。 耿壽昌: 西漢人。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改進漕運,置常平倉。精于天文、數學,制作渾象,提出用黃道度量日月運行和方位,著有《月行圖》、《月行帛圖》,刪補《九章算術》。 割裂: 從總體中分割出若干部分。 總: 持。 探賾: 探索奧秘。 事類相推: 根據定義、定理、公式、解法作演繹。 攸: 所。 枝條雖分而同本干知: 知,者也。全句以樹木的枝條與本干的關系,比喻各種算法都是源于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統一性。 析理以辭: 用語辭解說數學術語、概念、理論。 解體用圖: 用平面圖形或立體模型解析問題。 庶: 差不多。 約而能周: 簡要又能完備。 通而不黷: 貫通又不煩雜。 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 賓興: 周代舉賢之法。鄉大夫向天子薦舉賢能者,先以其人為賓客,用飲酒禮接待。 國子: 周代卿大夫子弟的稱呼。 法: 計算方法。 規矩度量可得而共: 規和矩分別是畫圓方的儀器,在此指代空間。度量,分別是長度和重量,在此指代數量關系。共,統一。此說數學來自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統一。 《周官·大司徒》: 《周官》即《周禮》,《大司徒》在《周禮》第二篇《地官司徒》。大司徒的職務繁多,總綱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表: 測量用的標桿。 景: 影。 地中: 大地之中。 戴: 當、值。 爾: 如此。 端旁: 頂端界畔。 超邈: 高遠。 重差: 通過兩次差解決復雜測量的方法。差,表示減法運算的結果,包括兩數相減或兩圖形之差。 率: 事物數量上的相關性。 法: 除法運算中的除數。 實: 除法運算中的被除數。 實如法而一: 如,等于。被除數中有與除數相等者,便得商數一。 筩: 兩頭無節中空的竹管。 圓穹之象: 日、太陽。 厥: 其。 重表: 重差術的三個基本方法之一,使用二個表。 累矩: 重差術的三個基本方法之一,使用二個矩。 孤離: 孤立分離。 三望: 三次觀察。 〔51〕 旁求: 用以三望之矩外另用一矩。 〔52〕 觸類而長之: 語見《易·系辭上》。意謂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后,就能據此增長同類事物的知識。 〔53〕 幽遐詭伏: 比喻深奧。
(賀圣迪)
〔鑒賞〕 《九章算術注序》的作者劉徽,淄鄉(今山東鄒平)人。生于漢末,歷魏入晉。自幼好學,博覽經史諸子算術之書,于《周易》、《周禮》、《左傳》、《論語》、《老子》、《莊子》、《管子》、《墨子》、《論衡》、張衡之作,均加潛研,尤耽《九章算術》。曾至洛陽,從事天文觀測。或云仕魏,官為儀同,陳留王景元四年(263年),著成《九章算術注》十卷。
《九章算術注》前九卷,分別注釋《九章算術》之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對其作了全面研究,拓展諸術,正其錯誤,提出新法;且界定概念,為作論證,奠定中國古代數學的理論基礎。卷十重差,后以單本行世,名為《海島算經》。徽注發展了出入相補原理,表述無窮小和極限思想;證明圓面積、陽馬、鱉臑體積公式;首創求圓周率精確值的方法;提出求弧田密率、開方不盡求微數法,為徹底解決球體體積指出正確途徑等。
書前自序,所語有兩方面: 其一,論述了《九章》歷史;其二,論述了自己對《九章》的研究、擴展。
劉徽論說數學源流、發展,又認為張蒼等所定的《九章算術》“未足以博盡群數”。回顧數學史,在劉徽之前,《世本》、《尸子》、《呂氏春秋》、《周髀算經》等書,都曾談到數學,但只是記載零星。對此前的數學發展歷程,作較為系統的論說,劉徽是第一人,雖然所說只是《九章》部分。是為學論史,以史證明數學在發展,處于變化之中。
劉徽認為之前的數學可分為五個階段。一、 創始。伏犧“作九九之術”。二、 發展。黃帝引伸,用于天歷、音律等領域。三、九數。周公確定九數,將其納入禮中,并以數學為學校教育內容之一。四、 散壞。秦代焚書,禍及九數。五、 成書。張蒼、耿壽昌先后刪補殘本,成傳世之《九章算術》。
上述見解,正誤相雜。他認為中國古代數學發展歷程是從無到有,由九數到《九章》大體符合實際。但說由伏犧作數術,又以八卦為伏犧氏數學的另一成就等,則顯然不符實際。
劉徽在概述數學史時,兼談何謂數學。他認為數與形及其變化,為客觀事物所本有。在“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中,為人所認識,形成了數學。數學是“規矩度量可得而共”,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統一體。數學術法,可分為不同門類,雖有不同,卻屬一個體系,好似一棵樹“枝條雖分而同本干”。數學形成后,“以法相傳”、“觸類而長”,有其相對獨立性。
研究數學,要“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這是說,要把持住數學形成的根源,像氣分陰陽那樣將其分為各個方面,在探索奧秘中,領悟其理。所采用的一般方法,有“事類相推”、“析理以辭”、“解體以圖”等。事類相推是將相同的歸為一類,概括成一般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而后或推理得出新的認識,或演繹解決具體題目。“析理以辭”,用語辭解說數學術語、概念、理論,解析用圖,用平面圖形或立體模型解決問題。在他看來,這樣可達到“纖而能周”、“通而不黷”。簡要又能完備,貫通而不煩雜。
《九章算術》成書后,廣為流傳。許商、杜忠、馬續、鄭玄、劉洪、闞澤等人都曾加以研究。由于書中沒有留下任何推導和證明,沒有給出術語的定義,許多學者在探討解法、論證、推導和定義等方面,作出種種努力,對劉徽予以啟示。劉徽注《九章》。其后,注文與正文合為一書。劉徽注在吸取前人成果基礎上,自己又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后人藉劉注,得以閱讀、研究《九章》,并探究劉注在數學上的新成就。自南北朝起一直到唐代,許多數學家、科學家都研究過劉徽的注,受過他的影響。在唐宋時代,它還是國家數學專科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教材。總之,《九章算術注》,在中國封建時代,無論就數學的發展還是普及,都起過重大作用。
在當代,《九章算術注》仍有其現實價值。首先,它的內容可融入中小學數學教材及輔助讀物。其次,其思想和方法,對當代數學研究有啟示作用。現代計算機數學,其方式方法需要機械化、程序化和構造性,《九章算術》及劉徽注正具有這一特點。其三,啟示當代學者提出新課題,以推進學術發展。最后,能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國人為中國復興而努力。
上一篇:《黠鼠賦·〔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書論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