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歐陽公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游。有奔馬斃犬,公曰:“試書其一事。”一曰:“有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一曰:“有馬逸于街衢,臥犬遭之而斃。”公曰:“使子修史,萬卷未已也。”曰:“內翰云何?”公曰:“逸馬殺犬于道。”相與一笑。
——《古今譚概》
〔注釋〕 歐陽公:即歐陽修。宋陳善《捫虱新話》認為此故事主人公不是歐陽修,而是穆修。明郎瑛《七修續稿》卷五《詩文類·馬踐犬》辯稱“文意固似歐陽者”。
明代中晚,士風崇尚通脫、適趣,故為文要求平實真率而又空靈剔透,體制上也趨向于小摘短拈,往往語不費飾,而清味自悠。于是,像《世說新語》那樣的境界和表現,不僅成為明代士大夫用來斟衡人品的標尺,其清言秀句、拔幽領異亦往往成為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美學風格。一時間,“小品”在晚明極為風靡,而文章貴約,成為寫作上的首要法則。
這段故事,見于宋代畢仲詢撰的《幕府燕閑錄》(見《說郛》卷十四),宋人龔頤正《芥隱筆記》亦載,馮夢龍加以摘選下來,略作潤色,我想自有其用意。至少表現了他在文學的審美價值取向上的認同。作為一個作家,以最為簡練有力的文字揭示事物的特質,是其起碼必須具備的素質條件,然而,事實上卻并非個個都能做到,更何況片字還必須鏤神辟幽,燭照事物的意義。因此,一代文宗的這么一段小小的文字佳話就顯得極有意義。
不過,我們在欣賞這一佳話的時候,切不可被歐陽修的字字落實迷住了視線。當你試著在馮夢龍修飾過的敘述文字上刪去一二字時,你會發現自己一籌莫展。文末“相與一笑”尤有興味。
上一篇:《書蒲永升畫后·〔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書黃子思詩集后·〔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