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顧名思義,是指左右手合起來之意。在詩學修辭來說,是指對偶句中的兩個字詞是同一個意思,如“聞”與“聽”,“眼”與“目”相對者。元人薩天錫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被一個老叟指出應換“聞”為“看”,避免合掌,薩即拜叟為一字師。
合掌為對仗之大病。為文遣詞造句從來講究一石三鳥,合掌是二石一鳥,故為詩家所忌。出現合掌的詩句從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為它兩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浪費了字句。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我們談合掌時,還要注意在邏輯上合掌的情況,即同一個意思正面說了又從反面說,例如毛澤東《冬云》: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本詩第三聯“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就屬邏輯合掌,既然“獨有英雄驅虎豹”,當然就“更無豪杰怕熊羆”,后一句就不用說,這七個字完全可以用來說別一件事,以增加詩的容量。
那么,是不是對聯中相對的地方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詞,就一定是合掌呢?回答是不一定。例如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有人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與“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說明一個意思。但是“春蠶”、“死”、“絲”,“蠟炬”、“灰”、“淚”,上下句所說的都是不相干的事物,故不能稱之為合掌。這只是強調一個觀點而用兩個不同的比擬以加強效果而已。本詩用春蠶吐絲,用蠟炬燃燒,反復比擬奉獻精神,以加強比擬效果,這是文學所提倡的手段,是常用的手法。又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有人說,本詩不但對仗合掌,兩聯亦合掌。因為全詩只有一個中心:喜悅的心情。是的,本詩中為了表達“聞”之所“喜”,用動作“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喜欲狂”,用想像“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用預測“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些都是在“劍外忽傳收薊北”所引起的欣喜而發生的所動、所想,全為表達一個“喜”字;但全詩沒有一個字意是相同的,如把這些句子都扯到“合掌”上來,是很荒謬的。
因此,判定一副對聯是否合掌,不是僅看個別相對的字詞,而是從整副聯的意思來判斷。
上一篇:什么是“工對”
下一篇:什么是“假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