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到對仗的幾個特征,其中有“語義相對、詞性相合”的要求,詞性指什么呢?詞性是指作為劃分詞類根據(jù)的詞的特點。現(xiàn)代漢語的詞性共分為12類。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和代詞;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和嘆詞。對仗中的詞性,有以下十大類:
(1)普通名詞。顧名思義,名詞就是代表“物、事”之名稱的詞。對仗中名詞必須與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杜甫《秋興(其二)》)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葉采《暮春即事》)
其中,“漁人”對應(yīng)“燕子”,皆名詞。“瓦雀”與“楊花”相對應(yīng),“書案”與“硯池”相應(yīng)。“瓦”“雀”“書”“案”“楊”“花”“硯”“池”都是名詞。
(2)專用名詞。專用名詞是指地、人、物、事等專用之名稱。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杜甫《秋興(其二)》)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杜甫《秋興(其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韓愈《自詠》)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趙嘏《聞笛》)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岑參《登總持閣》)
這些對聯(lián)中,“匡衡”與“劉向”相對應(yīng),是人名。“王母”是人名,“函關(guān)”是地名,為專用名詞對應(yīng)。“秦嶺”與“藍關(guān)”相對應(yīng),都是地名。“桓子”與“馬融”相對應(yīng),均人名。桓子,乃桓伊,善吹笛,過清溪,王徽之泊舟,謂之曰:“聞卿善吹笛,請為我一奏。”伊下車,據(jù)胡床三弄而去。馬融,漢人,作《笛賦》。“秦嶺”與“渭川”相對應(yīng),均是地名。“渭川”即渭水。
此外,在對仗中還可以用借代方法代指普通事物的專用名詞與普通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賈至的《早朝大明宮》: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其中,“青瑣”乃普通名詞,本指宮門上被染青了的浮雕連環(huán)花紋,此處借指宮門;“建章”專用名詞,乃漢代一宮殿名稱,此處借指宮殿。實際上,仍屬普通名詞對應(yīng)。
另有并列名詞與專用名詞對應(yīng),如杜審言的《送崔融》: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其中,“河闕”為并列名詞,“河”指黃河,“闕”指宮殿,二者為并列關(guān)系;而“洛城”為專用名詞。
(3)代名詞。代名詞在對仗中出現(xiàn)的比較少,但亦不乏其例。例如:
顧我無衣搜盡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元稹《遣悲杯(其一)》)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其中,“我”與“他”相對應(yīng),均為代名詞。“我”與“君”相對應(yīng)。“我”是第一人稱,“君”此處作第二人稱,都是代名詞。
此外,代名詞在句中起限定修飾作用時,可與形容詞對應(yīng)。例如: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本句中代詞“他”起修飾限定作用,故可與形容詞“舊”對應(yīng)。都是名詞輔助成分。
(4)形容詞。通常對仗中形容詞要與形容詞相對,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詞還可以與動詞對應(yīng)。例如下列詩句: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盧綸《晚次鄂州》)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李商隱《安定城樓》)
其中,“靜”形容詞,與動詞“生”相對,“棄”動詞,與形容詞“疏”相對,“酩酊”形容詞,與動詞“登臨”相對,“少”形容詞,與動詞“來”相對。古詩詞中這樣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在賞讀的同時,學習并使用。
(5)數(shù)量詞。對仗中,通常數(shù)量詞要與數(shù)量詞相對應(yīng),數(shù)量詞包括定數(shù)詞和概數(shù)詞。例如詩句: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和賈舍人早朝》)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晏殊《寓意》)
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催兩鬢生。(崔涂《旅懷》)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對酒(其二)》)
其中,“三”“二”“半”“中”就是數(shù)詞。這里所說的數(shù)詞亦包括“概數(shù)詞”,如“幾”“幾個”“數(shù)”“數(shù)個”等等。該對聯(lián)中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與“半”字對應(yīng),詞性屬“概數(shù)詞”。“五”與“九”相對應(yīng),均為數(shù)詞。“幾”與“一”相對應(yīng),“幾”是概數(shù)詞,“一”是定數(shù)詞。“經(jīng)”與“兩”相對應(yīng)。這里“經(jīng)年”就是“一年”,“經(jīng)”起到“一”的作用,故可與“兩”對應(yīng)。“尋常”與“七十”相對應(yīng)。“尋常”也被算作數(shù)詞,這是因為“尋”與“常”古意表尺寸,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故“尋常”被借用古字面意,算作“數(shù)詞”了,因而可以與數(shù)詞“七十”對應(yīng)。
又如葉采《暮春即事》一詩中的對聯(lián):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其中,“雙雙”與“點點”乃量詞重疊相對應(yīng)。
(6)顏色詞。古人把表顏色的詞歸為一類,單獨用于對仗。例如詩對: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清明日對酒》)
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沈佺期《侍宴》)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其中,“白”對應(yīng)“紅”,是顏色詞。“翠”與“金”對應(yīng),亦是顏色詞。“白”與“黃”對應(yīng),顏色詞。此屬偏正親合之合成詞中“偏”的成分,這種對應(yīng)也必須詞性相合。
(7)方位詞。方位詞乃指表示方向與位置的詞,其中包括時間順序詞。如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里、邊、內(nèi)、表、間等詞都是方位詞。通常對仗中方位詞要與方位詞對應(yīng),例如: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杜甫《新秋》)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晏殊《寓意》)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岑參《登總持閣》)
其中,“上”與“中”對應(yīng)。“里”與“中”對應(yīng)。“后”與“中”對應(yīng),此處“后”為時間順序詞,“中”為相位詞。“外”與“中”對應(yīng),都是方位詞相對仗。
(8)動詞。凡表示人、物、事行為或狀態(tài)的詞,均屬動詞。對仗中,一般動詞要與動詞相對應(yīng)。例如: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另外,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某些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相對應(yīng),或曰這類形容詞被用作動詞。例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杜甫《登兗州城樓》)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陳摶《歸隱》)
其中,“在”與“余”相對應(yīng),“在”為表狀態(tài)動詞,“余”則是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此處乃“剩下”“剩余”之意。“去”“來”都是動詞,而“親”“近”乃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或曰形容詞作動詞用。“自去自來”與“相親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對仗,又在兩對仗句中相互對應(yīng)。
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作動詞用的名詞相對應(yīng),這種名詞謂之動詞化名詞。例如杜甫《曲江對酒》其一中的對聯(lián):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其中,“巢”與“臥”相對應(yīng),這里“巢”字乃一動詞化了的名詞,其含義轉(zhuǎn)化為“巢宿”之意。這種用法,在古文中常見。如《春秋·文公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雨”字此處便做動詞用,即“下雨”之意。
名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用作動詞,在詩詞中經(jīng)常見到。
(9)副詞。副詞乃修飾動詞者,對仗中,副詞通常要與副詞對應(yīng)。例如: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韋應(yīng)物《寄李儋元錫》)
清風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黃庭堅《新竹》)
其中,“難”“獨”都是副詞,在此分別修飾“自料”“成眠”。此處“自料”“成眠”乃動狀親合結(jié)構(gòu),“自”“成”在此結(jié)構(gòu)中又起副詞作用,作狀語。“先”“不”亦都是副詞,“先”為順序副詞,“不”乃否定副詞。
(10)疑問詞。通常對仗中疑問詞要與疑問詞相對應(yīng),如杜甫《新秋》中的對仗: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
其中,“幾”與“誰”均為疑問詞。
對仗中,疑問詞可以和否定詞對應(yīng)。例如: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韓愈《自詠》)
紫綬從容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陳摶《歸隱》)
其中,否定詞“無”與疑問詞“何”相對應(yīng),疑問詞“何”與否定詞“不”相對應(yīng),疑問詞“爭及”對應(yīng)否定詞“不如”。
對仗中,疑問詞還可以和肯定詞對應(yīng)。例如: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秦韜玉《貧女》)
其中,疑問詞“豈”對肯定詞“因”,其實從句法來講,“豈”字后面省略了“因”字。疑問詞“誰”與肯定詞“共”相對應(yīng)。
虛詞在格律詩中運用的較少,而且也不單獨成類,對仗中并不要求虛詞與虛詞對應(yīng)。例如: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軾《水調(diào)歌頭·贈張偓佺》)
王師非樂戰(zhàn),之子慎佳兵。(陳子昂《送別崔著作東征》)
其中“哉”乃虛詞,“然”乃形容詞之名詞化詞尾。“之子”與“王師”對應(yīng)。“之子”即“你”的意思,“之”乃虛詞,無實意;“王師”為偏正親合結(jié)構(gòu),為名詞。
上一篇:什么是“扇對”
下一篇:《趙靜齋辭家廟詩》詩詞評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