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為腹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1]。
五音令人耳聾[2]。
五味令人口爽[3]。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4]。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5],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6]。
故去彼取此[7]。
【注釋】
[1]五色:指黑白赤黃青五種顏色。
[2]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聲音。
[3]五味:指辛辣酸苦咸五種滋味。口爽:意為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4]馳騁:指車馬疾行。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án),打獵之意。
[5]行妨:傷害操行,行為離開正軌。
[6]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里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7]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譯文】
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
音樂喧囂使人聽覺失靈,
美味佳肴過量使人舌不辨味,
縱情狩獵使人心發狂,
奇異珍寶使人行為不軌,
圣人只求三餐溫飽,不逐聲色之娛。
所以應當舍棄物欲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
而保持簡單素樸而又滿足的生活。
【解析】
在佛教中,我們人類的感覺器官被分成了六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分別感知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世境界,正因為感知了這六種境界,所以人類便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正是這六種意識的存在,才使我們原本平靜的內心充滿了欲望,當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們狂喜,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我們的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我們就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難以解脫、不能自拔。因而我們原本明凈的心境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垢,我們敏銳的感覺變得麻木而又遲鈍。
“五色令人目盲”,這里的“五”并不是一個確數,五色并不是就指黑白黃綠青五種顏色,它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泛指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目盲”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使我們的眼睛喪失了辨別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觀察事物的,一旦我們觀察到的事物真假難辨時,我們常常會陷入迷惘的境地。
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五音令人耳聾”也就不難理解了。單一的聲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會讓人精神放松,從而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再動聽的聲音,一旦和別的聲音混雜起來,其美的享受就會瞬間變成痛苦的煎熬,這是生活在喧囂的鬧市區的人們渴望田園生活的最好注腳。
我們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時可以參照以上兩句話的解釋。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食物味道的能力,它能敏銳地品嘗出酸甜苦辣等滋味,然而過多地品嘗各種風味的美味佳肴,就會使人的口舌麻木,無法辨別各種美味了。人的口舌是專門用來享受美味的,一旦喪失了鑒賞美味的能力,給我們自身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馳騁田畋令人心發狂”,畋獵即狩獵,狩獵曾是早期人類謀生的唯一手段,也是人類最早開展起來的生產和軍事活動,人類的動物本性最早在狩獵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綜觀人類狩獵活動的發展歷程,狩獵始終是帶著血腥和暴力性質的殺戮和掠奪行為,它是充滿野性的不文明行為,這種行為使人們的精神變得瘋狂和殘忍,瘋狂和殘忍的心理狀態是滋生社會動亂的根源。
何謂“難得之貨”?為什么說難得之貨會使人的行動受到損害呢?我們按老子的思想進行推延,可以得出“難得之貨”就是正在社會上流行的稀有珍貴之物,比如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玉璧、銅器、羽飾、武器等物品。正是“難得之貨”的珍貴稀有性,強烈地撩撥起了人們占有它的貪婪欲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突然變得怪異反常,盜賊爬房越脊、穿窬走戶,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權臣互相傾軋、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
從以上的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會傷害我們的器官,是我們自身的欲望無限膨大的緣故。最后老子提出“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一句極其通曉明白的話,點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滿足吃飽肚子這一低級需求,而不滿足眼睛欣賞外物的欲求。
老子這一章的論述并不是反對人們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貪欲。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恬淡寧靜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私欲的滿足。一個貪婪滿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難免會愈發空虛。因此,老子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欲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心清凈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很多人無法抵擋物欲的誘惑,不惜代價地滿足自己的聲色欲望,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墮落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被嚴重扭曲變形。所以,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靜心聆聽老子的教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人之道
歸隱山林孟浩然渾然忘我
孟浩然是唐代頗有名氣的文人,富有靈氣,其文采卓爾不凡。他年輕時,和其他人一樣,希望靠著自己的詩書和才華求取功名,光耀門楣。但是年輕氣盛的他鋒芒太盛,結果因為一首詩惹怒了唐玄宗,從此仕途不濟。孟浩然見做官無門,就悵然地離開了古城長安。
經過一段時間的靜坐冥思,他大半參透了人生之味和宦海沉浮,于是歸隱田園,寄情于山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當時,朝中有一位清官韓朝宗,身兼數職:既是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又擔任著襄州刺史,還是山南東道來訪處置使。他久聞孟浩然的才華和名氣,并且深知孟浩然的遭遇,于是有心舉薦他。韓朝宗深得皇上信賴,曾經為朝廷發掘了許多棟梁之才,如果這次孟浩然和他一同去長安,應該有很大的希望。在韓朝宗的一番勸說之下,孟浩然答應了,并和他約好出發的時間。
可在臨行前,有一個和他意氣相投的朋友前來拜訪,孟浩然興致勃勃地和他把酒談笑,竟然把去長安的事拋到了九霄云外。韓朝宗左等也不見人來,右等還是沒有半個人影,大失所望,只好一個人走了。
從此,孟浩然徹底地脫離了仕途的俗念,忘情于變幻多姿的大自然中,從中汲取靈感,并以山巒、樹木、松月、飛鳥和鳴蟬等為素材,創造了意象萬千的詩歌。
一天,孟浩然與一位朋友走在鄉村的小道上。道旁修竹幽篁,別有一番風韻,孟浩然禁不住駐足觀賞。遠處的漁夫收拾好漁網,在暮色中歸來。孟浩然趕忙上前,詢問漁夫的收獲,然后仔細端詳簍子里的魚兒,看完后,莫名其妙地笑了。朋友覺得他的舉止有些怪異,問:“你在想什么呢?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嗎?”
孟浩然開心地說:“剛才看到那翠竹,詩興大發,琢磨出兩句,其中有竹和魚。只是平時沒有注意竹有多少節,魚有多少鱗,所以剛才看了個明白,心中甚是高興!”說完就爽朗地笑了。
孟浩然在淳樸的田園中生活了大半輩子,以山水為伴,渾然忘我,創作了許多流傳后世的名篇佳作。這位隱逸之士一直隱居至終老,詩人李白專門有詩稱贊他為“白首臥松云”。
孔子因見國君好色而離衛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到了衛國,住在好友衛國大夫蘧伯玉家。
衛靈公有個夫人叫南子,是個風流的女人。
她聽說大名鼎鼎的孔丘來了,心里十分羨慕,就嚷著要見見這位博學先生。
南子派人去對孔子說:“凡是愿與我國國君結為兄弟的,必定要來見我才行,而我也想見見他。”孔子本來對南子沒有興趣,第一次婉言辭謝沒有去。可南子又派人來請孔子。
孔子沒辦法,只好去了。
孔子一進南子的宅室,就一本正經地向她施禮。南子見孔子一表人才,就風情萬種地走出幃帳回拜,還說了一大堆輕薄的話來引誘孔子,希望他能留在衛國。
會面后,孔子倒沒覺得怎么,學生子路可氣壞了,怪孔子言行不一,不該和這種女人見面,更不該對她以禮相待。
孔子說:“我原不愿見她,但她卻五次三番托人來請,既見面就得以禮相待嘛。”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些天。有一次衛靈公約孔子一同外出。出宮后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乘一輛車,宦官坐在右邊陪乘;孔子坐在后面第二輛車子上跟隨。
衛靈公見又是美女陪侍,還有才子跟隨,心里十分得意,張張揚揚地在市上經過,引起好多人的注意,衛靈公覺得很體面。
孔子卻對此深以為恥,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們是這樣喜好漂亮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從未見過效法高尚品德如追求美女那樣的!”
沒過幾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從政之道
陳后主沉迷酒色終誤國
陳后主名叔寶,字元秀,小名黃奴,宣帝的嫡長子。梁承圣二年(553年)十一月戊寅,生于江陵。次年,西魏攻下江陵,宣帝被迫遷往長安(今陜西西安),后主留在穰城。天嘉三年(562年),回到建鄴(今江蘇南京),被立為安成王世子。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甲午,后主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宣帝崩。第二天,始興王陳叔陵叛亂,被處死。兩天后,太子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
夏五月,皇帝任命吏部尚書江總為尚書仆射。禎明二年十一月,又立皇弟叔榮為新昌王,督匡為太原王。當時的局面似乎比較穩定,后主便日益驕縱,不思外難,沉湎在酒色中,不理國政,在他身邊的嬖人侵臣佩珥戴貂者50人,美貌女子麗服巧態隨從在身邊的有1000余人。后主常令張貴妃、孔貴人等8個人夾坐在自己身邊,江總、孔范等10人也常參與這樣的飲宴,稱作“狎客”。往往是先讓8位女子制好彩箋,在上面書寫五言詩,10位客人相繼唱和,吟誦慢的要罰酒。君臣暢飲,通宵達旦,成為常事。又大修宮殿,無休無止。江津市頭都要征稅,名目百端。刑罰殘酷,牢獄常滿。
隋文帝對仆射高須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于一衣帶水而不加拯救?”命令大造戰船。有人建議秘密建造,隋文帝說:“我要替天行誅,何須秘密辦理,假使把造船木投入江中,而他能改過,我又有何求!”后主接納了西梁的蕭璜、蕭巖后,隋文帝更為憤怒,任命晉王楊廣為元帥,督率80位總管進行討伐。又將揭露后主20項罪行的璽書送到陳朝。書寫了30萬張詔書,分傳到江南各地。
諸軍南下,江濱鎮戍相繼報告。新任命的湘州刺史施文慶、中書舍人沈客卿掌握機密大權,對這樣的報告都壓下不上奏。
此前,蕭巖、蕭璜來投奔時,德教學士沈君道夢到殿前有一巨人,紅色衣服,武士冠帶,頭伸到欄上,揮動胳臂發怒道:“哪能忍受叛蕭誤大事。”后主聽說后,很忌諱二蕭,所以把他們兩人都分散到遠處:任命蕭巖為東揚州刺史,蕭璜為吳州刺史。又派領軍任忠出任吳興太守,以控扼上述二州。又任命南平鎮守江州,永嘉王陳彥鎮守南徐州(今江蘇鎮江)。按著又召二王來赴次年元旦的朝會,命沿江防守的艦船,都跟隨二王返回都城,向歸附的梁人顯威,因此江中沒有一只作戰船只。上流各州兵馬,都被楊素大軍攔阻不能東下。都城士兵尚有十余萬人。
聽到隋軍渡江的消息,后主說:“王氣在此,齊兵來了三次,周兵也來了二次,無不被摧敗。虜今若來必自取滅亡。”孔范也說隋兵沒有渡江的可能。只是奏樂縱酒,作詩不停。
三年春正月初一,朝會時,大霧彌漫,吸入鼻內都感到辛酸。
后主一直昏睡,該吃午飯時才起身。這一天,隋將賀若弼自廣陵渡江,韓擒虎自橫江渡江,分兵利用清晨襲擊采石,順利地攻克了采石,進而攻下姑孰(今安徽當涂),駐兵新林(在今南京西南)。這時賀若弼也攻下了京口(今江蘇鎮江),沿江戍守者望風而逃。賀若弼分兵切斷通往曲阿(今江蘇丹陽)的要道后,攻入曲阿城。采石戍主徐子建到京城告急。后主親率大軍出征,任命蕭摩訶為皇畿大都督,樊猛為上流大都督,樊毅為下流大都督,司馬消難、施文慶都任大監軍,重重懸賞,分兵把守要害,僧侶、尼姑、道士也都要服役守城。
很快,賀若弼攻下了南徐州,韓擒虎又攻陷了南豫州(今安徽當涂)。隋軍南北并進。賀若弼進軍鐘山,駐兵白土岡東南,陳軍大敗。賀若弼又乘勝進攻宮城,燒北掖門。這時,韓擒虎率兵自新林抵達石子岡,鎮東大將軍任忠投降,并引導韓擒虎由朱雀航到達宮城,自南掖門進入。城內的文武百官都逃出來了,只有尚書仆射袁憲、后閣舍人夏侯公韻侍奉在后主身邊。
袁憲勸后主在殿上端坐,正色以待。后主說:“鋒刃之下,不可及當,吾自有計。”于是逃到井邊。二人苦勸無效,用身子蓋住井口,后主與他們爭奪了許久才跳入井中。沈皇后在宮中如平常一樣。太子陳深十五歲,閉門而坐,舍人孔伯魚侍奉在一旁。
隋軍士叩門而入,陳深在座中慰勞道:“戎旅在途,不至勞也。”接著,士兵對著井口呼叫后主,后主不應。要扔石頭,才聽到后主的叫聲。用繩子往上拉,拉起時都很驚奇為什么這么重,到出井后,才發現原來后主與張貴妃、孔貴人三人一同被拉上來。隋文帝聽說后大驚。
三月,后主與王公百官由建鄴出發,來到長安。被寬赦后,隋文帝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幾次引見,在三品官員的行列。每次有后主參與的宴會,怕他傷心,令不奏吳地樂曲。后來,監守后主的官員報告道:“叔寶說,既然沒有官職,每次參與朝拜時,請求能有一品官的名號。”隋文帝說:“叔寶全無心肝。”監守官員又說:“叔寶常沉醉,很少有醒的時候。”隋文帝讓限制他飲酒,但接著又說:“任其性,不然,何以度日。”不久,文帝又問監守官員叔寶的嗜好。回答說:“嗜驢肉。”問飲酒多少,回答道:“與子弟們一天能吃一石。”隋文帝大驚。
后主隨從文帝往東方巡視時,登芒山,陪文帝飲酒,賦詩道:“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上表請文帝封禪,文帝答詔謙讓不許。后來隋文帝來到仁壽宮,常陪同宴飲,到后主出去時,隋文帝看著他說道:“此人敗亡難道不是由于酒嗎?有作詩工夫,何如思慮時事。當賀若弼渡江到京時,有人用密信向宮中告急,叔寶因為飲酒,便不拆閱。高潁進到宮中時,那封密信還在床下,未開封。這真可笑,大概是天亡陳國。過去符氏征服的國家,對亡國之君都高官厚祿。只知求虛名,不知違天命,給他們這些人高官,是違反天命的。”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十九章·絕圣棄智》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十五章·善為士者》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