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江西詩歌·盛唐江西詩歌·劉眘虛
與綦毋潛同時活躍在盛唐詩壇的江西詩人還有劉眘虛。
劉眘虛(約702~756),字全乙,號易軒,洪州新吳(今奉新)人,一說靖安人。他8歲就曾向朝廷上書,受到玄宗召見,被封為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1];再登博學宏詞科,官授崇文館校書郎,三度調(diào)任洛陽尉,后改遷夏縣(今屬山西)令。劉眘虛性高逸,不慕榮利,交游多山僧道侶。曾準備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天寶末病逝。有《鹡鸰集》五卷,已佚。《全唐詩》錄劉眘虛詩一卷,僅15首。
劉眘虛性情高古,脫落塵俗,嘯傲山林。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常有詩作唱酬。唐人鄭處晦的《明皇雜錄》將其置于“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2]的一群開元、天寶詩人中;還有人將他和賀知章、包融、張旭相提并論,稱為“吳中四友”。
劉眘虛的詩歌作品,大多數(shù)以抒發(fā)他醉情山水、向往隱逸的人生情懷為主,其中并顯示出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早年,劉眘虛登上廬山,作《登廬山峰頂寺》,說“雖知真機靜,尚與愛網(wǎng)并。方首金門路,未遑參道情”,傾倒于名山的非凡氣勢,卻以“未遑參道情”表示并不愿意遁跡人世的心態(tài)。進入長安后,友人閻防寄住在終南山豐德寺讀書,他作《寄閻防》勸慰朋友“應以修往業(yè),亦惟立此身”,仍不甘于過隱淪的寂寞生活。但當他久別家園、歷經(jīng)仕途坎坷之后,卻屢屢表示“愿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潯陽陶氏別業(yè)》),“望望已超越,坐鳴舟中琴”(《尋東溪還湖中作》),傳達出歸隱的強烈愿望。殷璠《河岳英靈集》輯錄的一首題目已散失的《闕題》詩[3],可以說是他這種心境的代表: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此詩歷來為人稱譽。詩作描寫了深山中的一座別墅及其優(yōu)美環(huán)境。全詩句句寫景,通過落花、青溪、山路,營構出一種清靜優(yōu)美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詩人流連山水的出塵之思。
劉眘虛雖往往以塵外之念為系,卻也重乎情。他詠寫友情的詩作,令人倍覺溫馨。如他與孟浩然的唱和之作《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xiāng)。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詩人從京口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jié)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道出獨居越鄉(xiāng)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朋友孟浩然。全詩在結(jié)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長談,娓娓深情。劉眘虛和孟浩然交誼甚深,孟浩然去世后,又作《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懇摯。
劉眘虛詩作在盛唐詩人中獨標一格。殷璠《河岳英靈集》認為:
眘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惟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以還,可杰立江表。[4]
殷璠的論述,對劉眘虛詩的特色、地位與不足都作出了較中肯的評價。
注釋
[1]《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723)徐徵榜進士”。據(jù)徐松《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733)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2]計有功:《唐詩紀事》,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78頁。[3]廖延平:《劉昚虛的〈闕題〉詩有題》認為詩題為《歸桃源鄉(xiāng)》,參見《文學遺產(chǎn)》1985年第1期。[4]元結(jié)、殷璠選:《唐人選唐詩(十種)》,第62頁。
上一篇:宋元江西詩詞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宋元江西詩社·南宋江西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