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江西詩歌·盛唐江西詩歌·綦毋潛
在盛唐,江西詩人見諸記載的有綦毋潛、劉眘虛、王季友、陶峴、熊曜、熊暄、余欽七人,其中,綦毋潛、劉眘虛、王季友已走出江西家門,在文壇嶄露頭角。他們的活動(dòng)與創(chuàng)作,給江西詩壇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綦毋潛(約692~755),字孝通(或作季通),虔州人。開元十四年(726)進(jìn)士及第,先授宜壽(今陜西周至)縣尉,不久回京,入集賢院待制,任校書郎。天寶初,棄官歸江東。天寶中,再次奉詔入朝,先后任右拾遺、著作郎。《新唐書·藝文志》載:“(潛)字孝通,開元中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右拾遺,終著作郎。”[1]著作郎秩九品,綦毋潛“食之無味”,于是瀟灑地棄官而去,還歸江東,王維等人“咸賦詩祖餞,甚榮”。天寶末去世。《全唐詩》錄其詩一卷,共26首。
綦毋潛與張子容、丘為、孫逖、孟浩然大致同時(shí),可以說是盛唐較早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三進(jìn)長安,幾度沉浮,因此和張九齡、王維、李頎、儲(chǔ)光羲、盧象等知名詩人都有交往,其中數(shù)與王、李、儲(chǔ)三人唱和較多,相知頗深。
綦毋潛作品多為送別、寫景之詩,常常以游覽寺院、道觀、山水為題材,有的抒發(fā)為仕宦而奔波的牢騷:“時(shí)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陽塵”(《早發(fā)上東門》);有的描繪與山僧、道侶、隱士、詩友一道,尋幽探勝、悟道參禪的世外桃源生活:“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若耶溪逢孔九》)。其詩作工于山水,善于表現(xiàn)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如《題靈隱寺山頂禪院》: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詩作從地理位置、景物、氣氛等方面突出了山寺的幽深與靜穆。另外,“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遙”(《題鶴林寺》)和“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登天竺寺》)也是寫寺院景物的佳句。綦毋潛寫景常以清露滴瀝、潭影閃動(dòng)、苔紋花影等表現(xiàn)潛意識(shí)中感知的動(dòng)靜,進(jìn)而凸顯清深幽微的意境。
綦毋潛存詩只有26首,但與禪有直接關(guān)系并在詩題上明確標(biāo)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題招隱寺絢公房》《題靈隱寺山頂禪院》《過融上人蘭若》等。辛文房《唐才子傳》評(píng)其詩“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2]“方外之情”,正是綦毋潛詩作棲心釋梵、遠(yuǎn)離塵俗的獨(dú)特情味。
但綦毋潛畢竟不是真正的沙門或黃冠,所以他又向往從“潭影竹間動(dòng),巖陰檐外斜”(《若耶溪逢孔九》)的水光山色中去領(lǐng)略“魚樂隨情性,船行任去留”(《題沈東美員外山池》)的人間樂趣,從山水中領(lǐng)悟方外之情,使禪境與仙境從審美觀照的深層次上與山水融合在一起。
在盛唐詩壇,綦毋潛詩頗有影響,王維《別綦毋潛》詩中稱贊他“盛得江左風(fēng),彌工建安體”,殷璠《河岳英靈集》稱:“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歷代未有。”[3]丁儀《詩學(xué)淵源》也說他的詩“間入齊梁,清雅峻潔,絕類晉宋人語”。客觀地看,綦毋潛山水詩中表達(dá)的隱逸情趣確實(shí)深受陶淵明的影響,但缺乏陶詩的田園風(fēng)味;在描摹山水方面,有謝靈運(yùn)、謝朓詩的工致,又比“二謝”詩更富意境和韻味。所以他存詩雖不多,卻與其他詩人一起,共構(gòu)了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繁榮局面。
注釋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六六,中華書局,2003年版。[2]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版。[3]元結(jié)、殷璠選:《唐人選唐詩(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89頁。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中期江西詩詞·理學(xué)詩人羅欽順
下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中期江西詩詞·蔣士銓的詩詞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