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代江西女性詩詞·許權、彭若梅·許權
許權(生卒年不詳),字宜瑛,德化江州(今九江)人。諸生許震皇女,湖口進士崔謨妻[1]。著作有《問花樓詩集》《閨中小草》。許權因受婆母虐待而中年自盡,讀其《柳梢青·寄外》就能感受到女詩人的人生怨恨與無奈:
殘日春暮,年年拋恨,在花間住。一陣東風,梨花如雪,桃花如雨。教人沒個商量,容易把韶光放去。只恐來時,殷勤問我,春歸何處。
此詩所寫景物及其用語都充滿悲緒,“殘”“暮”都是衰敗甚至即將死亡的象征,將桃花、梨花比喻成雨雪,足見其內心的黯淡,“沒個商量”更進一步體現了作者的無奈與無助。在家長制度極端腐朽的清代,丈夫也不敢出來維護妻子的利益是司空見慣的。隨園女弟子陳淑蘭,悲悼許權的自縊,寫有責崔詩:“可憐江州進士家,灌園難護一枝花。若得才子情如海,爭得佳人一念差。”崔謨沒有盡到愛護妻子的責任,妻子冤苦無告才會自盡。所以對許權的死,崔謨難辭其咎,他遠沒有焦仲卿有情有義。
《田婦行》是一首關注現實生活的作品:
椎髻馌田畝,其夫耕旦顧。宇宙有至情,聊以娛旦暮。世有利名人,棄之如陌路。所以同唱隨,甘心荊與布。相繼荷耒歸,林燈照晚酺。
這首詩歌頌農民夫婦淳樸的愛情和勞動生活,兩人早出晚歸、相依相伴、辛勤勞作,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七夕詞》表現出寧愿作田家農婦,也不當官家奶奶的思想:
七月七之夕,家家望女牛。神仙不可見,涼風何颼颼。我疑天孫之巧轉近拙,東西隔斷難分越。一年一度一分離,千古銀河響幽咽。不須乞巧問天孫,若賜巧來愁欲絕。君不見,東家力田婦,耕馌常相隨,旦暮共苦樂,白首不分離;又不見,西鄰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終年不相見,悵望悲河梁。玉露無蘆夜清悄,盤中盼盡蛛絲繞。不知巧思落誰家,只恐巧多人易老。寄語人間癡女兒,寧為其拙毋為巧。
這首詩首先對神仙弄巧成拙,人為造成牛郎織女的慘痛分離感到不滿,并對他們表示同情。接下來把處境絕然不同的兩家人做一個鮮明的對比:一是家中雖然貧窮,要靠辛苦的勞動才能維持生計,但是,一家人卻時時刻刻團聚在一起,形影不離,享受天倫之樂;而他的鄰居雖然有財富,他的女兒嫁給了有錢的女婿,可是一對夫妻終年難以見上一面,這是多么惆悵而悲涼啊。作者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那就是,寧愿守拙抱貧也不愿天各一方。一位女性在封建社會里有如此見解,有這樣健康的思想,實是難能可貴。
注釋
[1]參見雷瑨、雷瑊《閨秀詩話》卷三,1928年掃葉山房石印本,載葛曉音《中國歷代女子詩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3頁。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末清初江西詩詞·殉國詩人·袁繼咸、黃端伯
下一篇:晉唐江西詩歌·晉代江西詩歌·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征·詩中物象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