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解讀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如何作詠物詩?創(chuàng)作詠物詩,要抓住兩點要領(lǐng),一是物有形神,二是情有所寄。
(1)物有形神。精確的寫出所吟詠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態(tài),是詠物詩的基礎(chǔ)。描寫物狀,不可言此物之狀而能神會彼物之形。說桃也可言杏,詠梅也可吟竹,則失詠物詩之真味。例如李嶠《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無一風字,且處處有風之形神。又如林逋《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本詩頷聯(lián)便是詩人充分體察了梅花的形態(tài)特點,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cè)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tài)與品格。
當然,精確的描狀摹寫并不意味著過于求真、求微、求細,也并不意味著要精細細致到具體的一點一滴。若描寫過真、過細,反倒失了意味,沒了想象的空間,失去了詩味。
(2)情有所寄。元人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說“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忌極雕巧。”劉熙載《藝概》亦云“以言內(nèi)之事,寫言外之重旨。……不然,賦物必此物,其為用也幾何!”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詠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說理。例如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氣。又如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詩詠菊,一反文人筆下菊花孤高絕俗、落落寡合之傳統(tǒng),賦予菊花以頂風傲寒,戰(zhàn)天斗地之精神,讀來感人肺腑,動人心魄。三、四兩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頗能見出詩人的豪情壯志,這種激情想象集中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
在古人遺留下來的詠物詩中,單純描狀歌物的篇什相當罕見。吟詠之物,作為審美客體,往往帶有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物與情交匯一處,物和我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物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這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值得借鑒的。
上一篇:如何作敘事詩
下一篇:如何作竹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