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四《十四·鹽》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風儀李揆,骨相呂巖。
【譯文】
唐李揆,相貌英俊,風度翩翩,文章儒雅。唐肅宗稱贊他說:“卿門第、人物、文章當世第一,實乃朝廷羽儀。”唐呂巖,字洞賓,他還在襁褓中時,馬祖見了就說:“這孩子骨相不凡,他日遇廬則居,見鐘則叩,切記此話。”后呂巖果在廬山遇見鐘離真人,得授仙術,為八仙之一。
【原文】
魏牟尺縰,裴度千縑。
【譯文】
戰國時魏牟,與趙王談論治國之道。魏牟說:“大王如果真能把國家像兩尺縰那樣看重,那么國家就會大治了。”趙王說:“國家至為重要,你怎么把它比為兩尺縰呢?”魏牟反問道:“大王做帽子不找親近之人而要用好工匠,不是怕縰被弄壞而制不成帽子嗎?”現在大王治理國家卻不訪求賢臣,而任用親近之人,這不是把國家看得比兩尺縰還要輕嗎?”趙王啞口無言。唐皇甫湜曾在裴度的幕府任職。裴度修建福先寺,皇甫鹓題寫碑文。裴度便送許多車馬彩緞作為報酬,不料皇甫鹓大怒:“自從我寫《顧況集序》以來,再也沒有答應給人寫文章。現在我寫的這篇碑文是三千字,一個字應該值三匹縑,為何給我這么少呢?”
【原文】
孺子磨鏡,麟士織簾。
【譯文】
東漢徐稚,曾為黃瓊的學生。黃瓊去世,徐孺子前往參加葬禮,由于家境貧寒,一路上為人磨鏡換錢用于葬禮。南朝沈麟士自幼勤奮好學,因家境貧寒,常邊織簾邊讀書,一心兩用,鄉里稱他為織簾先生。后隱居山中。
【原文】
華歆逃難,叔子避嫌。
【譯文】
漢末華歆與王朗一次乘船避難,沿途有一男子想搭船,華歆面有難色,王朗說:“船還較空,為何不讓他上船呢?”于是男子上了船。不久亂兵追到了,王朗想拋棄那個男子,華歆說:“我剛才就是擔心亂兵追來。但現在他已經上船,怎么能因情況緊急而拋棄他呢?”于是仍將男子留在船上。春秋時魯國人顏叔子獨居一室。一天晚上,一女子因房屋倒塌前來投宿。顏叔子為避嫌疑讓她手執蠟燭直到天亮。時人稱他為“魯男子”。
【原文】
盜知李陟,虜懼仲淹。
【譯文】
唐李陟,一次路遇強盜向他求詩,便做了一首七言絕句道:“風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而今半是君。”強盜大喜一笑而去。宋范仲淹鎮守延安時,西夏人相互警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容易欺侮。”時有民謠道:“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原文】
尾生豈信,仲子非廉。
【譯文】
傳說戰國時魯國人尾生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遲遲未到。尾生堅守信約,后被上漲的河水淹死。戰國時齊國人陳仲子,住在於陵,號於陵仲子。楚王欲拜他為相,他攜家逃走,隱姓埋名。一次,趙威后對齊國使者說:“於陵仲子上不臣服于國君,下不治理家庭,中不和諸侯打交道。這樣無用的人,為何還讓他活著?”桓溫認為於陵仲子過分苛刻,算不上廉士。
【原文】
由餐藜藿,鬲販魚鹽。
【譯文】
孔子的學生仲由。年少時家境貧困,常吃藜藿充饑,而從百里之外背回糧食供養雙親。雙親逝后,他游于楚國,養尊處優,但常常感嘆:“想再吃吃藜藿,為雙親背背米,都是不可能的了。雙親之一生,忽忽如白駒過隙。”膠鬲因商紂王無道而辭,以販賣魚鹽為生。周文王在市井商販中發現了他,拜為大臣。
【原文】
五湖范蠡,三徑陶潛。
【譯文】
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因覺得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安樂,于是攜西施泛舟五湖,隱姓埋名,自號鴟夷子皮。漢蔣詡歸隱后,閉門不出。只在房前竹林中開辟三條小徑,和老朋友求仲、羊仲交游。晉陶淵明十分仰慕蔣詡,在他寫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之語。
【原文】
徐邈通介,崔郾寬嚴。
【譯文】
三國魏人徐邈曾任郡守。有人間盧欽:“武帝時,大家認為徐邈很通達;自從他回到京師,大家卻都認為他很介直了,這是何故呢?”盧欽答道:“從前毛玠、崔琰當權之時,看重清廉高潔之士,于是大家改變車馬服飾以求取名望,徐公卻我行我素,因此大家認為他很通達。現在天下奢侈淫靡,但徐公仍不隨波逐流,所以大家便認為他很介直了。”唐崔郾治理虢地之時,法令寬松,后治理鄂地,法令卻十分嚴格。有人問何故,他說:“陜地土地貧瘠百姓勞苦,我安撫百姓,就易治理;鄂地土地肥沃民風剽悍,沒有威勢就無法控制局面。為政之道貴在懂得變化。”
【原文】
易操守劍,歸罪遺縑。
【譯文】
東漢王烈,德高望重,受人尊敬。鄉里有一人偷牛被抓,愿接受懲罰但乞求不要告訴王烈。王烈知此人生活貧困,就送布一匹。后此人在路上拾得一把劍,就站在路邊等候失主,歸還了劍。東漢陳寔為人正直,待人和善。一次夜讀時,發現屋梁上有個盜賊,便不動聲色地對兒子說:“不善之人并非生來就惡,只是長期的習慣養成了性格,于是就變成惡了。梁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人。”盜賊聽后慌忙跳下地來向陳寔磕頭謝罪。陳寔說:“你大概是因為家境貧困才這樣做吧。”于是就送給他縑二匹。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十三·覃》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十五·咸》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