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隱者不遇
作者: 江楓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原文作者】:賈島
【鑒賞】:
唐代詩人賈島,做詩嘔心瀝血,極為刻苦,“推敲”的典故就出在他身上。這首詩是寫他到山中尋訪一位隱士的經過,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這首詩寫得樸素自然,毫無雕琢痕跡,耐人尋味。
且看,第一句:“松下問童子。”問童子什么問題呢?沒有說明。但從這句意思再結合詩題,我們可以想到:詩人來到深山訪問一位隱士,沒有遇著,在郁郁蔥蔥的松樹下,隱士的家門前,遇見一個看門的少年,于是發生“松下問童子”的場面。問什么雖沒講,自然是問:“您師傅到哪里去了?”經這么一問,才會引出第二句童子的答話:“言師采藥去”了。
詩人遠道而來,聽到這一簡單的回答,當然不會掉頭便走,勢必再向童子打聽:“您師傅在哪里采藥呀?”童子這才指著眼前的青山,答道:“只在此山中。”詩人的眼睛順著童子指點的方向望去,只見重巒疊翠,距此不遠,便想上山尋找,于是又向童子打聽得更具體些:“您師傅采藥在山前還是山后、山左還是山右?”這一問,把童子問住了,他望著圍繞在高山上神密的云霧,聳聳肩膀,搖搖頭說:“云深不知處呀!”巍巍高山,茫茫云海,怎曉得師傅在哪里呢?”
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和童子的對答,一問再問三問的問話全部省略,全詩四句,第一句寫問,但沒有寫出問話內容,后三句都是寫答話。而妙就妙在從答話中自可看出問話,不言自明,足見詩人推敲功夫之深!
從來訪者和童子的三番問答,還透露出詩人沒有遇見隱士時,心情的起伏變化。一開始,詩人來到松下問童子的時候,心情輕松,滿懷希望。當他聽說師傅采藥去了,不由大感失望。既而又聽童子說,師傅去得不太遠,“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有一線希望。最后眼看山高云深,行蹤難尋,只好空對白云嘆息,感到惘然若失了。
從詩的對答中自見生動形象的人情物態,高山、青松、白云,似乎象征著高山隱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懷,表現出造訪者對這位隱士的無限景仰之情。
上一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詔追赴都》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