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作者: 康萍
【原文】: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原文作者】:羅隱
【鑒賞】:
這是一首詠史詩,就是用詩歌來詠唱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首詩是詠西施的。
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國的美人。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后,一直想報仇雪恨,消滅吳國。他采納了大夫文種的“美人計”——把西施送給吳王夫差。西施到了吳國,成了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吳王整天和西施在一起,把國家大事丟在一邊,越國乘機消滅了吳國。自古以來詠西施的詩,常常把吳國滅亡的根源,歸罪于西施,也就是傳統的“女色亡國”論。羅隱這首詩一反傳統觀念,揭開表面現象,指出吳國滅亡的必然規律。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詩人說:國家興盛或滅亡自有它本身深刻的原因,吳國滅亡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了,吳國人何苦去怨西施不好呢?這里的“時”是時運的意思,也就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有的一個結果。這里是指國家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促成其必然興盛或滅亡。吳國的滅亡,表面上看來是因為吳王被西施的美色所迷,誤了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其實是吳王為首的吳國君臣本身荒淫、無能及其它各種復雜的原因,才使吳國走向滅亡的。怎能把責任歸罪于一個女子呢!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詩人進一步雄辯地反問道;如果說西施知道怎樣滅亡吳國,因而用美色迷惑吳王,把吳國滅了。那么,試問越王并不象吳王那樣寵愛女色,后來越國也滅亡了,又怪誰呢?“解”是明白、知道的意思?!皟A”是“倒坍”的意思,這里可解釋為“滅亡”。
這首詩采用層層反駁的方法,把“女色亡國”論一層層駁倒,有一股逼人的力量,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吳國君臣。
上一篇:《西宮春怨》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觀獵》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