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作者: 徐楓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原文作者】:虞世南
【鑒賞】: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詠蟬詩。
詩的第一句,是寫蟬高高地棲息枝頭,吸吮著潔凈的秋露。“蟬”,又叫“知了”。雄蟬的胸腹交接處有發(fā)聲器,能發(fā)出十分宏亮的聲音。“垂緌(ruí)”,是古人結(jié)在頷下的冠(帽)帶下垂部分。蟬嘴纖細向下,看上去很象古人頷下系垂著的冠纓。這一句看起來只不過寫小小蟬兒的食性,寫蟬兒象紳士般“垂緌”的高貴姿態(tài),寫它只吃潔凈的“清露”,實際上是表現(xiàn)蟬的一種高潔、清雅的生活和秉性。這里,蟬的形象,已經(jīng)成了詩人心目中高潔志士的象征了。
第二句,是寫蟬的聲音。“流響”,是說蟬兒的鳴叫聲傳向遠方。“疏桐”,稀疏的桐樹,與末句秋風(fēng)相應(yīng),表明時間已經(jīng)到了深秋。這時,黃黃的梧桐葉兒都飄落了,一只小小的秋蟬,卻兀自在高枝上鳥叫,它那宏亮的聲音越過疏桐,在廣大的空問回響著。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蟬兒鳴聲遠播,一般人都認為是借助了秋風(fēng)傳送的緣故,詩人并不這樣看,他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的緣故。這就引出了一個挺樸實的真理:一個人的好聲名之所以遠揚,并不是憑借什么外在的力量,而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這句話寓意是很深刻的。作者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開國功臣,唐太宗曾經(jīng)多次稱贊他高尚的品格和才華,詩人筆下的蟬實是他自己的寫照。這首詩充滿了對人格力量的熱烈贊美和強烈自信,小小蟬兒在這里,原是寄托著詩人的理想境界和做人道理的呢!
上一篇:《蜂》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