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
作者: 陳筱芳
【原文】:
一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二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原文作者】:白居易
【鑒賞】:
我國漢代,有一位美麗的姑娘王昭君。她被選入皇宮時,因為拒絕向皇帝為畫師毛延壽行賄,所以被毛延壽畫成了“丑小鴨”。宮中的美女可多啦,皇帝才不耐煩一個一個地接見,就先從畫像上加以選擇。他看了一眼王昭君的畫像,就生氣地扔在一邊。后來,漢朝與匈奴和親,皇帝決定把王昭君送給單于(匈奴首領)當閼支(匈奴王后,單于妻子)。昭君即將出塞,皇帝這才第一次接見她,一見面就被這位絕代佳人的美麗驚呆了。可是,他又不能留下昭君,因為那樣會失信于匈奴。王昭君走后,皇帝把滿腔悔恨發泄在畫師身上,殺死了毛延壽。
人們對王昭君的故事很感興趣,不僅民間有許多傳說,而且歷代文人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創作的詩歌、小說、戲劇也多得數不清。《王昭君二首》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十七歲時所作,這位少年詩人寫了些什么呢?
讀了第一首,我們眼前出現這樣的情景:在匈奴的王昭君滿面塵沙滿頭風霜,她的蛾眉失去了昔日的秀麗,容貌失去了從前的嬌艷。因愁苦辛勤而滿面憔悴——如今的王昭君卻象當年毛延壽所畫的那樣了。“黛”是古代女子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
第二首寫道:王昭君請漢朝的使者替她捎話給皇帝,問哪天用黃金把她贖回。她滿腹酸辛地叮囑使者:皇帝如果問起我現在的容貌是不是還是那樣美麗,你可千萬不要說不如在漢宮之時啊!王昭君為什么要這樣請求使者呢?因為她十分清楚如果皇帝知道她的容顏已變,那么她想返回故土的希望定成泡影。“卻回”是返回的意思。“憑”是請求的意思。“蛾眉”是指婦女長而美的眉毛,這里代指美人。“妾”是古代婦女自稱的謙詞。
第一首主要寫身居異域的王昭君由于內心的痛苦而失去了昔日的美貌。第二首抒寫昭君渴望回歸故國的迫切心愿。作者在這兩首詩歌中充滿了對王昭君的同情,同時諷刺了皇帝的好色昏庸。
詩歌用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先寫出塞后的王昭君的外貌,后刻劃她的心理,由人物的外在而深入其內心世界,生動形象,細膩哀婉。尤其是“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二句,深刻含蓄地抒寫了封建社會中婦女供人玩弄、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十分凄楚感人。
上一篇:《玉臺體(昨夜裙帶解)》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瑤池》少兒唐詩鑒賞